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附图 | 第13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1.1 人文历史与方言的形成 | 第16-20页 |
1.1.1 泸溪县地理概况 | 第16页 |
1.1.2 泸溪县历史沿革 | 第16-17页 |
1.1.3 泸溪县的语言概况 | 第17-19页 |
1.1.4 乡话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2 李家田乡话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1.2.1 语音特点 | 第21页 |
1.2.2 词汇特点 | 第21页 |
1.2.3 语法特点 | 第21页 |
1.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、原则和理论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3.1 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3.2 原则 | 第22页 |
1.3.3 理论和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 泸溪乡话分布图 | 第23页 |
1.5 材料来源以及调查合作人简况 | 第23-24页 |
1.5.1 材料来源 | 第23-24页 |
1.5.2 发音合作人简况 | 第24页 |
1.6 符号说明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李家田乡话音系 | 第26-38页 |
2.1 声母 | 第26-27页 |
2.2 韵母 | 第27-28页 |
2.3 单字调 | 第28-29页 |
2.4 单字音表 | 第29-38页 |
第3章 李家田乡话的连调和轻声 | 第38-52页 |
3.1 李家田乡话的连调 | 第38-47页 |
3.1.1 连调甲 | 第38-41页 |
3.1.2 连调乙 | 第41-45页 |
3.1.3 连调丙 | 第45-46页 |
3.1.4 连调甲、乙、丙之间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3.2 李家田乡话的轻声及其性质 | 第47-52页 |
3.2.1 李家田乡话轻声词的调式 | 第47-49页 |
3.2.2 李家田乡话轻声的性质 | 第49-52页 |
第4章 李家田乡话同音字汇 | 第52-64页 |
第5章 从与中古音的比较看李家田乡话的音韵特点 | 第64-84页 |
5.1 声母的比较 | 第64页 |
5.2 韵母的比较 | 第64页 |
5.3 声调的比较 | 第64-81页 |
5.4 李家田乡话的音韵特点 | 第81-84页 |
5.4.1 声母的特点 | 第81-82页 |
5.4.2 韵母的特点 | 第82-83页 |
5.4.3 声调的特点 | 第83-84页 |
第6章 李家田乡话的文白异读及语音层次分析 | 第84-94页 |
6.1 全浊声母的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| 第84-85页 |
6.1.1 全浊声母平声字 | 第84页 |
6.1.2 全浊声母上声字 | 第84-85页 |
6.1.3 全浊声母去声字 | 第85页 |
6.1.4 全浊声母入声字 | 第85页 |
6.2 果摄字的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| 第85-87页 |
6.2.1 果摄字主体层次读音 | 第85-86页 |
6.2.2 果摄字非主体层次读音 | 第86-87页 |
6.3 遇摄字的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| 第87-89页 |
6.3.1 模韵字的读音 | 第87-88页 |
6.3.2 鱼虞相混 | 第88-89页 |
6.3.3 鱼虞有别 | 第89页 |
6.4 蟹摄字的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| 第89-90页 |
6.4.1 蟹摄开口一等字的读音 | 第90页 |
6.5 李家田乡话的一字多音情况 | 第90-94页 |
6.5.1 单音字两读 | 第90-92页 |
6.5.2 单音字三读 | 第92-93页 |
6.5.3 多音字两读 | 第93-94页 |
第7章 李家田乡话的分类词表 | 第94-184页 |
7.1 天文 | 第94-96页 |
7.2 地理 | 第96-99页 |
7.3 时令时间 | 第99-102页 |
7.4 农业(包括农林牧渔) | 第102-105页 |
7.5 植物 | 第105-110页 |
7.6 动物 | 第110-114页 |
7.7 房舍 | 第114-116页 |
7.8 器具用品 | 第116-121页 |
7.9 称谓 | 第121-125页 |
7.10 亲属 | 第125-127页 |
7.11 身体 | 第127-131页 |
7.12 疾病医疗 | 第131-134页 |
7.13 衣服穿戴 | 第134-135页 |
7.14 饮食 | 第135-141页 |
7.15 红白大事 | 第141-143页 |
7.16 日常生活 | 第143-145页 |
7.17 讼事 | 第145-146页 |
7.18 交际 | 第146-148页 |
7.19 商业交通 | 第148-151页 |
7.20 文化教育 | 第151-155页 |
7.21 文体活动 | 第155-160页 |
7.22 动作 | 第160-168页 |
7.23 位置 | 第168-169页 |
7.24 代词等 | 第169-171页 |
7.25 形容词 | 第171-179页 |
7.26 副词、介词等 | 第179-180页 |
7.27 量词 | 第180页 |
7.28 附加成分 | 第180-181页 |
7.29 数字等 | 第181-182页 |
7.30 干支属相 | 第182-184页 |
第8章 李家田乡话词汇的内外联系 | 第184-232页 |
8.1 李家田乡话新派、老派之间的差异 | 第184-191页 |
8.2 李家田乡话词汇与梁家潭、白沙乡话的关系 | 第191-216页 |
8.2.1 李家田、梁家潭、白沙三个乡话点之间的差异 | 第191-216页 |
8.3 李家田乡话词汇与沅陵清水坪、古丈高峰乡话相同的词 | 第216-221页 |
8.4 李家田乡话词汇与泸溪湘语词汇相同的词 | 第221-225页 |
8.5 李家田乡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| 第225-232页 |
8.5.1 音节差异 | 第225-227页 |
8.5.2 构词差异 | 第227-229页 |
8.5.3 意义差异 | 第229-230页 |
8.5.4 价值差异 | 第230-231页 |
8.5.5 来源差异 | 第231-232页 |
第9章 从词的构成看李家田乡话词汇与湘语、普通话的关系 | 第232-242页 |
9.1 李家田乡话词汇的基本构成 | 第232-234页 |
9.2 李家田乡话词汇的借用规则 | 第234-238页 |
9.2.1 取代 | 第234-236页 |
9.2.2 并用 | 第236-237页 |
9.2.3 混合 | 第237-238页 |
9.3 李家田乡话词汇常用语素的组词规则 | 第238-242页 |
第10章 李家田乡话词汇与瓦乡文化 | 第242-266页 |
10.1 瓦乡人的猪文化 | 第242-251页 |
10.1.1 猪属文化 | 第242-248页 |
10.1.2 “猪”字文化 | 第248-251页 |
10.2 瓦乡人的生计文化 | 第251-255页 |
10.2.1 捕鱼 | 第251-252页 |
10.2.2 放排 | 第252-253页 |
10.2.3 狩猎 | 第253-255页 |
10.3 瓦乡人的棋牌文化 | 第255-259页 |
10.3.1 打山棋 | 第255-256页 |
10.3.2 逼子棋 | 第256页 |
10.3.3 金木水火土棋 | 第256-257页 |
10.3.4 骨牌 | 第257-258页 |
10.3.5 纸牌 | 第258-259页 |
10.4 瓦乡人的建筑文化 | 第259-260页 |
10.4.1 竖室 | 第259-260页 |
10.4.2 上梁 | 第260页 |
10.5 瓦乡人的婚俗文化 | 第260-262页 |
10.5.1 关于瓦乡人婚俗的讨论 | 第261-262页 |
10.5.2 瓦乡人的婚俗调查 | 第262页 |
10.6 余论 | 第262-266页 |
第11章 李家田乡话语法专题研究 | 第266-286页 |
11.1 李家田乡话“子”尾研究 | 第266-275页 |
11.1.1 “子”的几种读音及使用情况 | 第266-269页 |
11.1.2 “子”尾词的使用范围及内部结构 | 第269-271页 |
11.1.3 “子”尾的语法、语义功能 | 第271-273页 |
11.1.4 从几个乡话与湘语的比较看不同读音“子”的分布 | 第273-275页 |
11.1.5 结语 | 第275页 |
11.2 李家田乡话的“倒”及其语法化 | 第275-286页 |
11.2.1 “倒”的用法概述 | 第275-282页 |
11.2.2 “倒”的语法化路径 | 第282-286页 |
第12章 语料标音 | 第286-304页 |
12.1 语法例句 | 第286-290页 |
12.2 哲谚 | 第290-295页 |
12.3 童谣谜语 | 第295-296页 |
12.4 故事 | 第296-301页 |
12.4.1 条家坪养牛 | 第297-300页 |
12.4.2 挑花 | 第300-301页 |
12.5 北风跟太阳 | 第301-304页 |
结语 | 第304-3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6-312页 |
致谢 | 第312-31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3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