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0页 |
1.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9-10页 |
第2章 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其各模块的功能 | 第10-13页 |
2.1 系统总体结构 | 第10页 |
2.2 系统工作原理 | 第10-11页 |
2.3 显示模块 | 第11页 |
2.4 通信模块 | 第11页 |
2.5 报警模块 | 第11页 |
2.6 单片机核心处理模块 | 第11-12页 |
2.7 上位机软件模块 | 第12-13页 |
第3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| 第13-39页 |
3.1 元器件的选择 | 第13-22页 |
3.1.1 单片机的选择 | 第13-18页 |
3.1.2 传感器的选择 | 第18-20页 |
3.1.3 显示系统的选择 | 第20页 |
3.1.4 外部数据存储器芯片的选择 | 第20页 |
3.1.5 译码驱动器的选择 | 第20-21页 |
3.1.6 晶体振荡器 | 第21页 |
3.1.7 AD转换芯片的选择 | 第21页 |
3.1.8 串行通信芯片的选择 | 第21-22页 |
3.2 硬件电路的设计 | 第22-36页 |
3.2.1 Protel 99简介 | 第22-23页 |
3.2.2 电路原理与设计 | 第23-36页 |
3.2.2.1 单片机子系统 | 第23-25页 |
3.2.2.2 多功能芯片X25045 | 第25-30页 |
3.2.2.3 声音报警电路 | 第30页 |
3.2.2.4 显示驱动电路 | 第30-33页 |
3.2.2.5 外部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| 第33-34页 |
3.2.2.6 信号采样电路 | 第34-35页 |
3.2.2.7 系统电源设计 | 第35-36页 |
3.3 PCB图的绘制 | 第36-39页 |
第4章 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数据通信 | 第39-49页 |
4.1 数据通信方式 | 第39页 |
4.2 串行通信的传送及方式 | 第39-40页 |
4.3 波特率 | 第40页 |
4.4 串行通讯总线标准及其串行通讯接口 | 第40-46页 |
4.4.1 RS—232C标准 | 第41-43页 |
4.4.2 RS—485标准 | 第43-44页 |
4.4.3 RS—232C与RS—485的转换方法 | 第44-46页 |
4.5 串行通讯接口电路的设计 | 第46-47页 |
4.6 RS—485的网络配置 | 第47-48页 |
4.6.1 网络节点数 | 第47-48页 |
4.6.2 节点与主干距离 | 第48页 |
4.7 通信协议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| 第49-64页 |
5.1 引言 | 第49页 |
5.2 C51程序的设计 | 第49-55页 |
5.2.1 主程序的功能及其设计的实现 | 第49-50页 |
5.2.2 通用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| 第50-51页 |
5.2.3 中断服务子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| 第51-55页 |
5.3 上位机程序的设计 | 第55-64页 |
5.3.1 Windows下的串口通信 | 第56-60页 |
5.3.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思路与实现细节 | 第60-61页 |
5.3.3 发送命令程序 | 第61-62页 |
5.3.4 接收数据程序 | 第62-63页 |
5.3.5 结束通信 | 第63-64页 |
第6章 监控系统压力值的校准与标定 | 第64-68页 |
6.1 校准标定原理 | 第64页 |
6.2 校准标定算法 | 第64-67页 |
6.3 误差的计算 | 第67-68页 |
第7章 系统性能分析 | 第68-73页 |
7.1 提高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| 第68页 |
7.2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工艺措施 | 第68-69页 |
7.3 适当采用冗余的硬件结构 | 第69页 |
7.3.1 两路并联冗余 | 第69页 |
7.3.2 器、部件级或子系统级的待命储备冗余 | 第69页 |
7.4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| 第69-71页 |
7.4.1 采用抗干扰的电源结构 | 第69-70页 |
7.4.2 合理的设计印刷电路板 | 第70页 |
7.4.3 减少系统连接中各部件之间的干扰 | 第70-71页 |
7.5 系统中充分利用软件抗干扰技术 | 第71-72页 |
7.5.1 软件容错技术 | 第71页 |
7.5.2 抗干扰措施 | 第71页 |
7.5.3 软件冗余技术 | 第71页 |
7.5.4 定时监视技术 | 第71-72页 |
7.5.5 输入、输出数据的软件处理技术 | 第72页 |
7.6 系统精度 | 第72-73页 |
第8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附录一 | 第79-80页 |
附录二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