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居住建筑论文--传统住宅(民居)论文

徽商与晋商宅居庭院空间比较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践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范畴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徽商宅居与晋商宅居概念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对象选取原因第12页
    1.4 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徽、晋民居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民居庭院空间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、创新点与研究框架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创新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框架第17-18页
2 宅居庭院空间概述第18-26页
    2.1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宅居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庭院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“庭园”与“庭院”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庭院的功能第19页
    2.3 庭院的分类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合院式民居庭院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厅井式民居庭院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组群式民居庭院第22页
    2.4 庭院的空间构成要素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围合要素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景观要素第23-24页
    2.5 空间处理手法第24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24-26页
3 徽商与晋商宅居庭院空间比较第26-48页
    3.1 选址第26-27页
    3.2 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平面布局比较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空间序列比较第30-32页
    3.3 庭院空间构成要素第3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围合要素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景观要素第38-44页
    3.4 庭院的空间处理手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“隔”与“透”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对比与变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节奏与韵律第45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45-48页
4 徽商与晋商宅居庭院空间影响因素比较第48-54页
    4.1 自然因素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气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地形地貌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自然资源第49页
    4.2 社会文化因素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宗教礼制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民俗民风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外来文化第50-51页
    4.3 心理因素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追求平安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聚财第51-5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2-54页
5 典型案例比较第54-92页
    5.1 典型案例选取——承志堂与王家大院视履堡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案例选取原因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承志堂与王家大院概述第55页
    5.2 选址及周边环境第55-59页
    5.3 平面布局第59-62页
    5.4 空间序列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承志堂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王家大院视履堡第63-65页
    5.5 不同类型庭院空间比较第65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入口空间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前院庭院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中院与内院庭院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附属庭院第73-80页
    5.6 庭院空间尺度与处理手法分析第80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承志堂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王家大院视履堡第83-87页
    5.7 庭院的文化与意境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三雕装饰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楹联与匾额第89页
    5.8 小结第89-92页
6 结语与展望第92-9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兴建缘由——均为衣锦还乡借宅居体现实力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建筑形态——适地而建但相差甚远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空间布局——庭院空间均主次分明、改善环境,但利用方式不同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流线组织——等级与功能并重,与空间布局关系密切,徽晋各有优势利弊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空间构成元素——表象迥异,内涵和谐统—第94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如何保护现有的民居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如何发展新的的建筑与城市第95-98页
图目录第98-100页
表目录第100-102页
参考文献第102-104页
个人简介第104-105页
导师简介第105-106页
致谢第106-107页
附录第107-113页

论文共11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铁路扳道装置压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
下一篇: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选线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