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8页 |
§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8-10页 |
§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§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0-11页 |
§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§1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2-16页 |
§1.3.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评述 | 第12-15页 |
§1.3.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评述 | 第15-16页 |
§1.4 本文研究范围的一些界定 | 第16页 |
§1.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§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§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演进与特征 | 第18-27页 |
§2.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演进 | 第18-21页 |
§2.1.1 1978年前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18-19页 |
§2.1.2 1978年后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19-21页 |
§2.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“新阶段” | 第21-23页 |
§2.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| 第23-25页 |
§2.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§2.4.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的积极影响 | 第25-26页 |
§2.4.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分析 | 第27-34页 |
§3.1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三大渠道与面临的新问题 | 第27-30页 |
§3.1.1 农业内的粮食生产与非粮食生产就业 | 第27-28页 |
§3.1.2 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| 第28-29页 |
§3.1.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| 第29-30页 |
§3.2 农业领域就业需求前景分析 | 第30-31页 |
§3.3 乡镇企业吸纳就业前景分析 | 第31-32页 |
§3.4 城市化吸纳农村就业前景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“进入障碍” | 第34-39页 |
§4.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进入障碍 | 第34-35页 |
§4.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性进入壁垒 | 第35-36页 |
§4.3 农民和农业自身性进入障碍 | 第36-39页 |
第五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状况及其转移的宏观思考 | 第39-44页 |
§5.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分析 | 第39-40页 |
§5.1.1 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仍呈严重过剩状态 | 第39页 |
§5.1.2 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| 第39页 |
§5.1.3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 | 第39-40页 |
§5.1.4 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难以令人乐观 | 第40页 |
§5.2 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思考 | 第40-44页 |
第六章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| 第44-55页 |
§6.1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领域内的转移途径 | 第44-47页 |
§6.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的途径 | 第47-50页 |
§6.3 以城市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| 第50-51页 |
§6.4 解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 | 第51-55页 |
§6.4.1 制度改革 | 第51-52页 |
§6.4.2 拓展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其它市场 | 第52-53页 |
§6.4.3 提高农民素质 | 第53-54页 |
§6.4.4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