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1.1.1 品牌与老品牌(老字号) | 第10页 |
1.1.2 更新与复兴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11-16页 |
1.2.1 时代背景的转变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货老品牌发展、没落与回潮及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| 第12-14页 |
1.2.3 服务设计理念在当代产业转型中的探索与启示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1.3.1 关于老品牌复兴问题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3.2 关于服务设计理论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| 第22-25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5.2 研究内容框架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老品牌的的生存现状及其老化问题分析 | 第25-33页 |
2.1 国货老品牌概述与分类 | 第25-28页 |
2.1.1 国货老品牌概述 | 第25页 |
2.1.2 经典国货的分类 | 第25-28页 |
2.2 老品牌的生存现状与价值意义 | 第28-30页 |
2.2.1 老品牌的生存现状 | 第28-29页 |
2.2.2 老品牌的价值意义 | 第29-30页 |
2.3 老品牌的老化问题分析 | 第30-33页 |
2.3.1 品牌老化概念 | 第30-31页 |
2.3.2 品牌老化的三大问题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服务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| 第33-47页 |
3.1 服务设计的理论基础 | 第33-37页 |
3.1.1 服务与服务竞争 | 第33-34页 |
3.1.2 服务设计的意涵 | 第34-35页 |
3.1.3 服务设计的基本法则 | 第35页 |
3.1.4 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及工具集 | 第35-37页 |
3.2 服务接触点与品牌接触点 | 第37-38页 |
3.2.1 服务接触点(Touch-point) | 第37-38页 |
3.2.2 品牌接触点(Brand Touch-point) | 第38页 |
3.2.3 品牌接触点理论下服务设计的重要性 | 第38页 |
3.3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| 第38-40页 |
3.3.1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三种模式 | 第38-39页 |
3.3.2 产品服务系统模式与老品牌产品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3.4 服务设计应用于老品牌创新的范例分析 | 第40-47页 |
3.4.1 日本禧玛诺(SHIMANO)品牌“Coasting”自行车的成功 | 第40-41页 |
3.4.2 国货老品牌“永久C”自行车的涅槃重生 | 第41-42页 |
3.4.3 海尔“众创汇”家电个性化定制平台的开创 | 第42-47页 |
第4章 服务设计应用于老品牌更新的设计方法研究 | 第47-52页 |
4.1 创造差异化的服务品牌——老品牌再定位 | 第47-48页 |
4.2 老品牌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 | 第48-52页 |
4.2.1 服务蓝图的绘制 | 第48-49页 |
4.2.2 体验感产品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4.2.3 服务设计体验的实施 | 第50-52页 |
第5章 双鹿牌冰箱产品服务再设计 | 第52-63页 |
5.1 设计项目背景概述 | 第52-53页 |
5.2 前期设计研究分析 | 第53-57页 |
5.2.1 家用冰箱产品市场现状 | 第54页 |
5.2.2 家用冰箱产品设计现状 | 第54-56页 |
5.2.3 家用冰箱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| 第56-57页 |
5.3 用户研究和设计需求定义 | 第57-59页 |
5.3.1 用户研究 | 第57页 |
5.3.2 用户角色模型和使用场景 | 第57-59页 |
5.3.3 设计需求定义 | 第59页 |
5.4 双鹿牌智慧冰箱服务和产品原型设计 | 第59-63页 |
5.4.1 双鹿牌智慧冰箱服务和产品方案阐述 | 第59-60页 |
5.4.2 双鹿牌智能冰箱产品设计效果图 | 第60-62页 |
5.4.3 双鹿牌智能冰箱软件设计效果图 | 第62-63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63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63-65页 |
6.2.1 服务无处不在 | 第63-64页 |
6.2.2 服务与设计整合 | 第64页 |
6.2.3 服务设计根据不同对象需要定制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一 | 第68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