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顾客满意的效用定档理论与实证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导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路线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12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3-15页 |
2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5-33页 |
2.1 顾客价值理论 | 第15-21页 |
2.1.1 价值的概念 | 第15-17页 |
2.1.2 顾客价值的内涵 | 第17-19页 |
2.1.3 顾客价值的构成 | 第19-21页 |
2.2 效用理论相关研究 | 第21-24页 |
2.2.1 顾客效用 | 第22-23页 |
2.2.2 顾客偏好 | 第23-24页 |
2.3 差距理论相关研究 | 第24-27页 |
2.4 顾客满意理论 | 第27-33页 |
2.4.1 顾客满意的定义 | 第27-28页 |
2.4.2 顾客满意测评模型 | 第28-33页 |
3 基于顾客满意的效用定档理论分析 | 第33-55页 |
3.1 基于顾客满意的效用定档思想来源 | 第33-38页 |
3.1.1 顾客满意研究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1.2 思想的由来 | 第36-38页 |
3.2 效用定档理论的思想形成 | 第38-43页 |
3.2.1 中观环境视角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2.2 动态顾客价值视角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2.3 顾客感知差距视角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 效用定档理论分析 | 第43-52页 |
3.3.1 效用定档的模式 | 第43-46页 |
3.3.2 效用定档的内容 | 第46-48页 |
3.3.3 效用定档的程序 | 第48-52页 |
3.4 理论模型的构建 | 第52-55页 |
3.4.1 模型的提出 | 第52-54页 |
3.4.2 模型的特点 | 第54-55页 |
4 研究设计 | 第55-75页 |
4.1 智能手机市场现状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2 实证研究总体设计 | 第57-58页 |
4.2.1 实证设计基本思路 | 第57-58页 |
4.2.2 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 | 第58页 |
4.3 智能手机效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8-64页 |
4.3.1 构建智能手机效用评价体系的原则 | 第58-59页 |
4.3.2 效用评价指标选择 | 第59-62页 |
4.3.3 指标体系说明 | 第62-64页 |
4.4 指标权重确定 | 第64-71页 |
4.4.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| 第64-66页 |
4.4.2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| 第66-71页 |
4.5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| 第71-75页 |
4.5.1 问卷设计 | 第71页 |
4.5.2 数据收集 | 第71-75页 |
5 问卷统计及实证结果分析 | 第75-97页 |
5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75-77页 |
5.1.1 样本特征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1.2 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2 信度与效度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2.1 信度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2.2 效度分析 | 第78页 |
5.3 苹果手机的顾客效用模糊综合评价 | 第78-83页 |
5.3.1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| 第79-80页 |
5.3.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0-81页 |
5.3.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1页 |
5.3.4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1-83页 |
5.4 华为手机的顾客效用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3-86页 |
5.4.1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| 第83-84页 |
5.4.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4-85页 |
5.4.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5页 |
5.4.4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5-86页 |
5.5 小米手机的顾客效用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6-90页 |
5.5.1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| 第86-87页 |
5.5.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7-88页 |
5.5.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8-89页 |
5.5.4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9-90页 |
5.6 实证结果与实践建议 | 第90-97页 |
5.6.1 结果讨论 | 第90-93页 |
5.6.2 实践建议 | 第93-9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97-98页 |
6.2 创新之处 | 第98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9页 |
附录1 智能手机效用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| 第109-111页 |
附录2 智能手机效用评价调查问卷 | 第111-11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