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车车身结构的刚度匹配方法改进与局部精细化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1.2 现代车身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在车身设计中发展与应用 | 第17-19页 |
1.4 车身接头局部精细化设计研究概况 | 第19-20页 |
1.5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客车结构刚度特性匹配方法的改进研究 | 第23-53页 |
2.1 引言 | 第23-24页 |
2.2 车身刚度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| 第24-38页 |
2.2.1 车身弯曲刚度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| 第24-30页 |
2.2.2 车身扭转刚度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| 第30-35页 |
2.2.3 计算实例 | 第35-38页 |
2.2.4 小结 | 第38页 |
2.3 车身局部模块的刚度评价方法研究 | 第38-43页 |
2.3.1 车身局部模块刚度贡献度的定义 | 第39-40页 |
2.3.2 方法总结 | 第40-42页 |
2.3.3 应用实例 | 第42-43页 |
2.4 客车车身刚度特性匹配方法的改进 | 第43-52页 |
2.4.1 车身初始结构方案的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| 第44-46页 |
2.4.2 车身结构的左右弯曲刚度匹配 | 第46-48页 |
2.4.3 车身结构的纵向扭转刚度匹配 | 第48-51页 |
2.4.4 匹配流程总结 | 第51-5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3章 客车骨架接头的焊接变形分析 | 第53-79页 |
3.1 引言 | 第53-54页 |
3.2 接头焊接试验方案的制定 | 第54-62页 |
3.2.1 接头选取与工艺参数选择 | 第54-55页 |
3.2.2 试验前期准备 | 第55-62页 |
3.2.3 试验流程总结 | 第62页 |
3.3 焊接顺序对接头焊接变形的影响 | 第62-72页 |
3.3.1 试验方案的制定 | 第62-64页 |
3.3.2 试验数据 | 第64-70页 |
3.3.3 数据对比 | 第70-72页 |
3.4 焊接电流对接头焊接变形的影响 | 第72-76页 |
3.4.1 试验方案的制定 | 第72页 |
3.4.2 试验数据 | 第72-75页 |
3.4.3 数据对比 | 第75-7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9页 |
第4章 引入焊接变形影响的接头强度校核方法研究 | 第79-95页 |
4.1 引言 | 第79页 |
4.2 考虑焊接变形应力的接头强度校核 | 第79-91页 |
4.2.1 模型建立 | 第80-81页 |
4.2.2 接头局部在实际工况下的应力分析 | 第81-83页 |
4.2.3 接头局部的焊接变形应力 | 第83-87页 |
4.2.4 接头局部的强度校核 | 第87-91页 |
4.3 一种接头局部焊接工艺的优化方法 | 第91-9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第5章 接头加强焊角的优化设计研究 | 第95-115页 |
5.1 引言 | 第95页 |
5.2 接头位置的选取与研究方案的确定 | 第95-97页 |
5.3 仿真模型的验证 | 第97-98页 |
5.4 焊角参数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| 第98-113页 |
5.4.1 焊角边长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| 第99-109页 |
5.4.2 焊角形状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| 第109-110页 |
5.4.3 焊角厚度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| 第110-11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5-119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115-116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16-117页 |
6.3 工作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9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29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