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·可变传动比 | 第10页 |
| ·稳定性控制 | 第10-11页 |
| ·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核心部分——变传动比装置概述 | 第11-15页 |
| ·机械式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 | 第11-14页 |
| ·固定式可变传动比转向机构 | 第11-12页 |
| ·可调式变传动比转向机构 | 第12-14页 |
| ·线传式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体系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结构方案设计 | 第16-30页 |
| ·新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整体结构方案 | 第16-17页 |
| ·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之双行星齿轮变传动比机构 | 第17-19页 |
| ·宝马双行星齿轮变传动比机构 | 第17-18页 |
| ·新型双行星齿轮变传动比机构 | 第18-19页 |
| ·基本性能分析 | 第19-21页 |
| ·宝马变传动比装置工作模式 | 第19-20页 |
| ·新型主动转向传动装置工作模式 | 第20-21页 |
| ·对比分析 | 第21页 |
| ·两种转向传动装置的设计及其参数对比 | 第21-24页 |
| ·蜗杆传动 | 第22页 |
| ·双行星排传动 | 第22-24页 |
| ·转向传动装置效率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·蜗轮蜗杆副传动效率计算 | 第24页 |
| ·双行星齿轮组传动效率计算 | 第24-27页 |
| ·宝马双行星齿轮组传动效率计算 | 第25-26页 |
| ·新型传动结构双行星齿轮组传动效率计算 | 第26-27页 |
| ·传动效率对比分析 | 第27页 |
| ·传动精度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宝马型传动装置精度分析 | 第28页 |
| ·新型传动装置精度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对比分析 | 第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变传动比机构建模及理想传动比设计 | 第30-40页 |
| ·机械传动部分 | 第30-31页 |
| ·助转角电机 | 第31-34页 |
| ·电动机传递函数 | 第32-33页 |
| ·电动机负载推算 | 第33页 |
| ·电动机参数 | 第33-34页 |
| ·理想传动比设计 | 第34-39页 |
| ·理想传动比应具备的条件 | 第35页 |
| ·推导理想传动比 | 第35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分析 | 第40-58页 |
| ·控制逻辑设计 | 第40页 |
| ·控制器设计 | 第40-57页 |
| ·助转角电机的串级控制结构 | 第41页 |
| ·电流环设计 | 第41-45页 |
| ·电流环结构框图及控制对象参数计算 | 第41-42页 |
| ·电流控制器设计 | 第42-45页 |
| ·位置环设计 | 第45-57页 |
| ·位置环结构框图及控制对象参数计算 | 第45-46页 |
| ·位置控制器设计 | 第46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五章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试验研究 | 第58-85页 |
| ·转动前轮转向系统试验台整体结构 | 第58-59页 |
| ·控制系统硬件简介 | 第59-62页 |
| ·数据采集 | 第60-61页 |
| ·数据接收 | 第61页 |
| ·PWM功率驱动模块 | 第61-62页 |
| ·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| 第62-82页 |
| ·上位机程序设计 | 第62-65页 |
| ·下位机程序设计 | 第65-82页 |
| ·主程序设计 | 第66-67页 |
| ·各功能模块初始化程序设计 | 第67-82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82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总结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89页 |
| 附录(一) | 第89-91页 |
| 附录(二) | 第91-9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3-94页 |
| 致谢 | 第94-95页 |
| 附件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