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1.3.1 文献研究 | 第14页 |
1.3.2 问卷调查 | 第14页 |
1.3.3 行动研究 | 第14页 |
1.4 相关概念廓清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6 研究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2 回归美育本质,发展学校艺术教育 | 第18-26页 |
2.1 美育内涵价值 | 第18-21页 |
2.1.1 审视“美”:辨美丑、识善恶、尊多元,进而感受美、创造美 | 第18-19页 |
2.1.2 促进“美”:培养、促进人的审美鉴赏力是美育的核心目标 | 第19-20页 |
2.1.3 彰显“美”:鼓舞人们去爱美、欣赏美、追求美 | 第20-21页 |
2.2 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属性 | 第21-25页 |
2.2.1 回归到“审视美的教育”,向“促进美的发现与创造”进发 | 第21-22页 |
2.2.2 回归到“促进美的教育”,向“培育美的人、人生与社会”进发 | 第22-23页 |
2.2.3 回归到“彰显美的整体功能”,向“增强人的本质力量”进发 | 第23-25页 |
2.3 文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秦巴山区H校美育教育现状调研 | 第26-34页 |
3.1 缺乏艺术启蒙机会的大部分学生 | 第26-29页 |
3.2 撤点并校、集中办学的寄宿制小学 | 第29-31页 |
3.3 专兼合一、行政压力大的“留守”美育教师 | 第31页 |
3.4 材料不齐、专业性不强的美育课程 | 第31-32页 |
3.5 硬件良好、软件失衡的不均美育大环境 | 第32-33页 |
3.6 文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4 秦巴山区H校美育教育的问题研究 | 第34-44页 |
4.1 H校学生审美能力测评情况 | 第34-39页 |
4.2 教育认识:缺乏全面理解与认识 | 第39-40页 |
4.3 师资队伍:师资短缺、人才浪费的双重压力 | 第40-41页 |
4.4 教育资源:硬件优质但呈现方式单一,艺术课程材料缺口严重 | 第41-42页 |
4.5 课堂教学:方言教学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 | 第42-43页 |
4.6 文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5 秦巴山区小学美育教育发展策略 | 第44-58页 |
5.1 用艺术教育丰富山区留守儿童精神世界 | 第44-46页 |
5.1.1 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 | 第44-45页 |
5.1.2 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建设优质的美育环境 | 第45-46页 |
5.1.3 学校领导改变传统观念,合理安排艺术教师的工作量 | 第46页 |
5.2 优化配置,提升美育教师能力素质 | 第46-51页 |
5.2.1 高校应培养与学校艺术教育相适应的人才 | 第46-47页 |
5.2.2 强化继续教育,提升艺术教师专业水平 | 第47-49页 |
5.2.3 完善山区教师编制,配足配齐艺术教师 | 第49页 |
5.2.4 推进艺术教师专职化,“因地制宜”聘用山区兼职艺术教师 | 第49-51页 |
5.3 发挥特色,充分利用山区资源 | 第51-54页 |
5.3.1 自制艺术课教学设备 | 第51页 |
5.3.2 开发利用丰富的山区自然资源 | 第51-52页 |
5.3.3 充分挖掘秦巴山区“非遗”艺术资源 | 第52-53页 |
5.3.4 主动发声,对接山区艺术教育志愿者 | 第53-54页 |
5.4 联动媒体,引入社会助学正能量 | 第54-55页 |
5.5 接力帮扶,设计艺术课程工具包 | 第55-57页 |
5.6 文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6.1 总结 | 第58-59页 |
6.2 展望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