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框架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15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5-18页 |
2 集群企业合作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| 第18-34页 |
2.1 企业集群概念及理论 | 第18-24页 |
2.1.1 企业集群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1.2 企业集群理论 | 第19-24页 |
2.2 集群企业合作分类、合作动因及相关理论 | 第24-29页 |
2.2.1 集群企业合作概念及分类 | 第24-25页 |
2.2.2 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动因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3 集群企业合作相关理论 | 第26-29页 |
2.3 集群企业合作研究综述 | 第29-34页 |
2.3.1 研究现状 | 第29-33页 |
2.3.2 研究评述 | 第33-34页 |
3 集群企业合作特性及合作演化机制 | 第34-46页 |
3.1 企业集群特征 | 第34-36页 |
3.1.1 高度发达的分工和社会协作 | 第34页 |
3.1.2 空间集聚和规模经济 | 第34页 |
3.1.3 社会根植性 | 第34-35页 |
3.1.4 集体学习 | 第35-36页 |
3.2 集群企业合作特性 | 第36-39页 |
3.2.1 中间性组织的企业合作柔性 | 第36-37页 |
3.2.2 地理邻近性激发企业合作动力 | 第37页 |
3.2.3 社会资本网络降低合作风险 | 第37-38页 |
3.2.4 柔性专精生产保障企业合作 | 第38-39页 |
3.2.5 集群创新系统特性促进合作创新 | 第39页 |
3.3 企企业合作演化机制 | 第39-46页 |
3.3.1 自然选择 | 第40页 |
3.3.2 群体选择 | 第40-41页 |
3.3.3 亲缘选择 | 第41-42页 |
3.3.4 互惠利他 | 第42-46页 |
4 集群企业合作困境成因及机理 | 第46-68页 |
4.1 集群企业合作障碍 | 第46-47页 |
4.2 集群企业合作困境成因 | 第47-50页 |
4.2.1 基于集群环境及群内企业动力的成因 | 第47-48页 |
4.2.2 基于市场动力的成因 | 第48-49页 |
4.2.3 基于政府动力的成因 | 第49页 |
4.2.4 基于社会动力的成因 | 第49-50页 |
4.3 技术过度溢出之于集群企业合作困境的形成机理 | 第50-60页 |
4.3.1 集群溢出对双寡头企业产量均衡影响的研究动因 | 第50-51页 |
4.3.2 理性产量调整机制下产量动态系统模型构建 | 第51-52页 |
4.3.3 理性双寡头产量均衡的分析及讨论 | 第52-54页 |
4.3.4 数值模拟 | 第54-58页 |
4.3.5 模型管理学意义 | 第58页 |
4.3.6 对应措施 | 第58-60页 |
4.4 信息不对称之于集群企业合作困境的形成机理 | 第60-63页 |
4.4.1 机理的博弈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4.2 作用机理 | 第62-63页 |
4.5 政府或行业协会的不作为之于集群企业合作困境的形成机理 | 第63-65页 |
4.6 社会网络根植性之于集群企业合作困境的形成机理 | 第65-68页 |
5 集群企业合作困境治理机制 | 第68-90页 |
5.1 集群企业的协会性治理 | 第68-78页 |
5.1.1 无惩罚机制下的合作困境 | 第68-69页 |
5.1.2 协会惩罚机制下的重复合作博弈 | 第69-77页 |
5.1.3 建议 | 第77-78页 |
5.2 基于声誉的间接互惠型合作 | 第78-85页 |
5.2.1 声誉决定下外生型集群内企业间最优合作策略研究动因 | 第79-80页 |
5.2.2 动态声誉下辨别型企业的均衡合作概率 | 第80-82页 |
5.2.3 最优反应动态下企业的最优策略区域 | 第82-84页 |
5.2.4 模型管理学解释 | 第84页 |
5.2.5 建议 | 第84-85页 |
5.3 机会主义的政府性规制 | 第85-87页 |
5.3.1 模型假设 | 第86页 |
5.3.2 模型分析 | 第86-87页 |
5.4 知识外溢性的多元经济补给 | 第87-90页 |
6 集群企业合作困境解决路径 | 第90-108页 |
6.1 基于效率提升的分工结构推进 | 第90-92页 |
6.2 基于溢出效应的产品差异化调整 | 第92-101页 |
6.2.1 差异化产品下集群知识技术溢出对价格均衡影响的研究动因 | 第92-93页 |
6.2.2 不同调整机制下集群双寡头价格演化模型构建 | 第93-94页 |
6.2.3 集群溢出对双寡头价格均衡的影响分析及讨论 | 第94-96页 |
6.2.4 数值模拟及分析 | 第96-100页 |
6.2.5 模型管理学意义 | 第100页 |
6.2.6 对应措施 | 第100-101页 |
6.3 基于低成本的服务体系构建 | 第101-103页 |
6.4 基于多赢格局的价值链重构 | 第103-104页 |
6.5 基于合作创新的一体化资源配置 | 第104-106页 |
6.6 基于规模经济的价值网络扩张 | 第106-108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7.1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7.2 展望 | 第109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6页 |
附录 1 | 第126-128页 |
附录 1A | 第126页 |
附录 1B | 第126-127页 |
附录 1C | 第127-128页 |
附录 2 | 第128页 |
附录 2A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28页 |
附录 2B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