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意义及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.3 研究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第2章 福利三角理论及其应用 | 第15-21页 |
2.1 福利三角理论阐释 | 第15-17页 |
2.1.1 福利三角理论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2.1.2 福利三角理论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2.2 福利三角范式下行动者维度分析 | 第17-19页 |
2.2.1 家庭社区维度 | 第17-18页 |
2.2.2 国家维度 | 第18页 |
2.2.3 市场维度 | 第18-19页 |
2.3 福利三角理论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概述 | 第21-27页 |
3.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概念及内涵 | 第21-24页 |
3.1.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概念 | 第21-22页 |
3.1.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内涵 | 第22-23页 |
3.1.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历程 | 第23-24页 |
3.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| 第24-25页 |
3.2.1 以养为主亲情社区 | 第24页 |
3.2.2 以医为主健康疗养 | 第24页 |
3.2.3 以护为主持续照料 | 第24-25页 |
3.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类型 | 第25-26页 |
3.3.1 内置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| 第25页 |
3.3.2 联动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| 第25页 |
3.3.3 辐射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| 第25-26页 |
3.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福利三角范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解析 | 第27-32页 |
4.1 苏州市政府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解析 | 第27-29页 |
4.1.1 苏州市政府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| 第27-28页 |
4.1.2 苏州市政府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与不足 | 第28-29页 |
4.2 衢州市市场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解析 | 第29-30页 |
4.2.1 衢州市市场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| 第29页 |
4.2.2 衢州市市场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与不足 | 第29-30页 |
4.3 聊城市社区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 | 第30-32页 |
4.3.1 聊城市社区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3.2 聊城市社区主导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与不足 | 第31-32页 |
第5章 国际经验及启示 | 第32-38页 |
5.1 国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与不足 | 第32-35页 |
5.1.1 日本“政府+市场辐射型”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| 第32-33页 |
5.1.2 韩国“政府+市场齐驱型”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| 第33-34页 |
5.1.3 瑞典“政府+社区平行型”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| 第34-35页 |
5.2 国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启示 | 第35-38页 |
5.2.1 强化教育职能 | 第35-36页 |
5.2.2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| 第36页 |
5.2.3 加大监管力度 | 第36页 |
5.2.4 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 | 第36-38页 |
第6章 基于福利三角范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建议 | 第38-44页 |
6.1 国家:福利三角范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方向盘 | 第38-40页 |
6.1.1 制定政策法规,明确责任主体 | 第38页 |
6.1.2 培育专业人才,促进理论发展 | 第38-39页 |
6.1.3 加大投入力度,提供资金支持 | 第39页 |
6.1.4 结合市场情况,制定评估体系 | 第39-40页 |
6.2 市场:福利三角范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动力泵 | 第40-41页 |
6.2.1 改变供给模式 | 第40页 |
6.2.2 促进协同发展 | 第40-41页 |
6.2.3 加大监督力度 | 第41页 |
6.3 社区:福利三角范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变速箱 | 第41-44页 |
6.3.1 提升重视程度 | 第42页 |
6.3.2 建设基础设施 | 第42页 |
6.3.3 培养相关人才 | 第42-43页 |
6.3.4 引入信息化手段 | 第43-44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9-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