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4.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4.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 | 第14-18页 |
2.1 相关理论 | 第14-16页 |
2.1.1 社会保障公平理论 | 第14页 |
2.1.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1.3 劳动力流动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2.2.1 劳务派遣 | 第16页 |
2.2.2 劳务派遣员工 | 第16-17页 |
2.2.3 社会养老保险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劳务派遣员工的基本状况 | 第18-23页 |
3.1 劳务派遣的用工状况 | 第18-19页 |
3.1.1 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| 第18-19页 |
3.1.2 劳务派遣员工的规模 | 第19页 |
3.2 劳务派遣员工的就业特征 | 第19-23页 |
3.2.1 分布行业广泛 | 第20-21页 |
3.2.2 劳动关系不稳定 | 第21-22页 |
3.2.3 就业层次较低 | 第22-23页 |
第4章 吉林省劳务派遣员工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3-29页 |
4.1 吉林省劳务派遣员工养老保险现状 | 第23-26页 |
4.1.1 吉林省劳务派遣员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状况 | 第23-24页 |
4.1.2 吉林省劳务派遣员工养老保险参保差异状况 | 第24-25页 |
4.1.3 吉林省劳务派遣员工参保时间状况 | 第25-26页 |
4.2 吉林省劳务派遣员工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9页 |
4.2.1 参保时间短、缴费连续性差 | 第26-27页 |
4.2.2 养老保险参保率低、漏保问题严重 | 第27页 |
4.2.3 异地派遣员工养老保险权益受损问题突出 | 第27-28页 |
4.2.4 缴费水平低 | 第28-29页 |
第5章 吉林省劳务派遣员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29-34页 |
5.1 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| 第29-30页 |
5.1.1 法律的滞后性 | 第29-30页 |
5.1.2 现行法律强制性不足违法成本低 | 第30页 |
5.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| 第30-31页 |
5.2.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容纳性差 | 第30-31页 |
5.2.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低 | 第31页 |
5.3 政府职能不足 | 第31-32页 |
5.3.1 对劳动力市场监管不到位 | 第31-32页 |
5.3.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宣传不到位 | 第32页 |
5.4 劳务派遣员工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度低 | 第32-34页 |
5.4.1 大部分人参保意识不强、维权意识较差 | 第33页 |
5.4.2 劳务派遣员工就业稳定性差、流动性强 | 第33-34页 |
第6章 完善劳务派遣员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| 第34-40页 |
6.1 进一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| 第34-35页 |
6.1.1 改革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制度 | 第34-35页 |
6.1.2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| 第35页 |
6.2 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| 第35-36页 |
6.2.1 人社部立非标准就业用工管理部门 | 第35-36页 |
6.2.2 加强劳务派遣员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 | 第36页 |
6.3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立法 | 第36-38页 |
6.3.1 加快劳务派遣员工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| 第37-38页 |
6.3.2 加大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 | 第38页 |
6.4 提高劳务派遣员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能力 | 第38-40页 |
6.4.1 提高劳务派遣员工文化素质增加其就业稳定性 | 第38-39页 |
6.4.2 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参保意识 | 第39-40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附录 | 第44-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