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引言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1.3 创新点 | 第14页 |
1.4 论文结构 | 第14-15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5-16页 |
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1页 |
2.1 公交信号优先策略 | 第16-18页 |
2.1.1 被动公交信号优先 | 第16-17页 |
2.1.2 主动公交信号优先 | 第17页 |
2.1.3 实时公交信号优先 | 第17-18页 |
2.2 交叉口可靠性 | 第18页 |
2.3 车联网技术 | 第18-19页 |
2.4 交叉口运行效率评价指标 | 第19页 |
2.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| 第19-20页 |
2.6 总结 | 第20-21页 |
3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实时公交信号优先系统 | 第21-30页 |
3.1 实时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框架 | 第21-22页 |
3.2 车辆实时排队模块 | 第22-26页 |
3.2.1 检测器的设置以及断点识别方法 | 第23-24页 |
3.2.2 实时排队模型 | 第24-26页 |
3.3 公交车辆检测模块 | 第26-27页 |
3.4 公交车到达交叉口时间预测模块 | 第27-29页 |
3.5 总结 | 第29-30页 |
4 交叉口可靠性在信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| 第30-42页 |
4.1 交叉口可靠性介绍 | 第30-31页 |
4.2 交叉口可靠度的公式推导 | 第31-34页 |
4.2.1 车辆到达服从均匀分布 | 第31-32页 |
4.2.2 车辆到达服从其他分布 | 第32-34页 |
4.3 交叉口可靠性在信号控制中的应用 | 第34-37页 |
4.3.1 目标函数 | 第35-36页 |
4.3.2 基本约束条件 | 第36-37页 |
4.3.3 求解方法 | 第37页 |
4.4 算例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4.1 车辆到达率的方差及PCR对周期时长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4.2 人均延误与PCR之间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4.4.3 与传统模型对比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5 总结 | 第41-42页 |
5 基于交叉口可靠性的公交信号优先双层规划模型 | 第42-51页 |
5.1 BLTSP模型介绍 | 第42-44页 |
5.2 目标函数 | 第44-48页 |
5.2.1 公交车实时延误计算 | 第44-47页 |
5.2.2 公交信号优先方向小汽车实时延误计算 | 第47页 |
5.2.3 非公交信号优先方向车辆延误计算 | 第47-48页 |
5.3 约束条件 | 第48-49页 |
5.4 模型求解方法 | 第49-50页 |
5.5 总结 | 第50-51页 |
6 案例分析 | 第51-60页 |
6.1 交叉口概况 | 第51-53页 |
6.2 BLTSP模型在被动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的案例分析 | 第53-57页 |
6.2.1 公交车载客量对BLTSP模型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6.2.2 公交车比例对BLTSP模型的影响 | 第56页 |
6.2.3 饱和度对BLTSP模型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6.3 BLTSP模型在实时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的案例分析 | 第57-59页 |
6.4 总结 | 第59-60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60-62页 |
7.1 研究成果总结 | 第60-61页 |
7.2 不足和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