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7-16页 |
| 一、欣德米特理论的形成及其在欧美的影响 | 第7-8页 |
| 二、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的传播、传承与影响 | 第8-10页 |
| 三、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| 第10-14页 |
| 四、本文框架与提要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欣德米特《作曲技法》中的理论构建 | 第16-30页 |
| 一、《作曲技法》中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| 1、音阶构建法与音序Ⅰ | 第16-17页 |
| 2、音程的价值与音序Ⅱ | 第17-19页 |
| 二、欣德米特《作曲技法》中的调性观念 | 第19-23页 |
| 1、音程的根音与转位 | 第19-20页 |
| 2、调性中心的确立 | 第20-21页 |
| 3、欣德米特理论中的调性观念 | 第21-23页 |
| 三、欣德米特《作曲技法》中的和声理论 | 第23-26页 |
| 1、和声进行中的起伏 | 第23-24页 |
| 2、和弦的结构与应用 | 第24-25页 |
| 3、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四、欣德米特《作曲技法》中的旋律写作法 | 第26-28页 |
| 1、旋律的理论 | 第26页 |
| 2、训练规则 | 第26-27页 |
| 3、欣德米特的旋律写作法 | 第27-28页 |
| 五、《欣德米特作曲技法》中的三个核心内容——调性观念、和声理论与旋律写作法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章 谭小麟《彭浪矶》分析 | 第30-41页 |
| 一、曲式与结构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二、和声起伏的设计 | 第32-36页 |
| 三、调性中心的布局 | 第36-37页 |
| 四、音高材料与旋律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五、欣德米特理论在《彭浪矶》中的运用 | 第40-41页 |
| 第三章 罗忠镕《管乐五重奏》分析 | 第41-65页 |
| 一、曲式与结构分析 | 第41-48页 |
| 二、调性中心的布局与逻辑 | 第48-51页 |
| 三、和声起伏的设计 | 第51-58页 |
| 四、音高材料与旋律分析 | 第58-63页 |
| 五、《管乐五重奏》中的欣德米特理论 | 第63-65页 |
| 第四章 陈其钢《蝶恋花》(第一乐章"纯洁")分析 | 第65-72页 |
| 一、曲式与结构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二、调性中心的布局 | 第66页 |
| 三、和声起伏与音色材料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四、音高材料与旋律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五、《蝶恋花·纯洁》中的欣德米特理论 | 第70-72页 |
| 第五章 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实践 | 第72-77页 |
| 一、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使用 | 第72-73页 |
| 二、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适用性与局限 | 第73-77页 |
| 结语 | 第77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