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生物防腐剂的复配及在水产品中的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18页 |
·天然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·动物源生物防腐剂 | 第12-13页 |
·植物源生物防腐剂 | 第13页 |
·微生物源生物防腐剂 | 第13-14页 |
·不同防腐剂复配的应用 | 第14页 |
·竹荪、地肤子、鱼腥草和藜蒿研究应用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竹荪 | 第14-15页 |
·地肤子 | 第15页 |
·鱼腥草 | 第15-16页 |
·藜蒿 | 第16页 |
·立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·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活性物质提取工艺 | 第18-33页 |
·引言 | 第18-19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19页 |
·实验原料 | 第19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19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1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9-22页 |
·竹荪等四种物质中粗提物含量的测定 | 第19-21页 |
·样品处理 | 第21页 |
·单因素试验 | 第21页 |
·正交试验 | 第21-22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2-32页 |
·不同的料液比对活性物质浸提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·不同的乙醇浓度对活性物质提取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不同的提取时间对活性物质提取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·提取温度对活性物质提取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
·粗提物浓缩液的制备 | 第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活性物质复配抑菌研究 | 第33-47页 |
·引言 | 第33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33-35页 |
·主要材料 | 第33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3-34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34页 |
·供试菌种 | 第34-35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 | 第35页 |
·供试菌株悬液的制备 | 第35页 |
·提取原液抑菌效果的研究 | 第35-36页 |
·活性物质最低抑菌浓度(MIC)的研究 | 第36页 |
·活性物质最佳复配比优化 | 第36页 |
·复配液的最低抑菌浓度 | 第36页 |
·pH 对复配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5页 |
·不同浓度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| 第36-38页 |
·不同提取物对不同供试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| 第38-39页 |
·四种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的研究 | 第39-41页 |
·不同提取物复配抑菌效果研究 | 第41-43页 |
·复配液最低抑菌浓度确定 | 第43-44页 |
·复配液pH 范围确定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水产品防腐应用及抑菌机理研究 | 第47-57页 |
·引言 | 第47-48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原料 | 第48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48页 |
·试剂 | 第48-4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原料的处理 | 第49页 |
·带鱼鲜度指标的测定 | 第49-50页 |
·感官评定 | 第49页 |
·微生物检测 | 第49-50页 |
·挥发性盐基氮(TVB-N值)的测定 | 第50页 |
·pH 值的测定 | 第50页 |
·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 | 第5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5页 |
·不同处理带鱼块的感官指标变化 | 第50页 |
·不同处理带鱼块的菌落总数变化 | 第50-52页 |
·不同处理带鱼块的TVB-N值变化 | 第52-53页 |
·不同处理带鱼块pH 值变化 | 第53-54页 |
·不同保鲜剂对带鱼鱼肉酸价的影响 | 第54页 |
·不同保鲜剂对带鱼鱼肉过氧化值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复配液脱色工艺研究 | 第57-61页 |
·引言 | 第57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57-58页 |
·主要材料 | 第5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57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57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57-5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8-60页 |
·产品指标的计算方法 | 第58页 |
·微生物培养基配制 | 第58页 |
·脱色工艺的确定 | 第58页 |
·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脱色后抑菌效果研究 | 第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