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教师与学生论文

儒家“仁爱”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价值研究

摘要第6-7页
一、前言第7-9页
    (一) 选题意义第7-8页
    (二) 研究现状第8-9页
    (三) 研究方法第9页
    (四) 创新之处第9页
二、儒家“仁爱”思想概述第9-14页
    (一) 儒家“仁爱”思想的历史演变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儒家“仁爱”思想的提出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儒家“仁爱”思想的发展第10页
    (二) 儒家“仁爱”思想的基本内涵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“仁者爱人”思想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“忠恕之道”思想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3、“克己复礼”思想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4、“以和为贵”思想第13-14页
三、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第14-21页
    (一)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大学生人际交往第15-16页
    (二) 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交往对象开放性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交往内容广泛性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、交往方式虚拟性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4、交往认知理想性第17-18页
    (三)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交往理念倾向功利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交往原则偏于自我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、交往方法较为失当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4、交往目标愈发模糊第20-21页
四、儒家“仁爱”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价值第21-28页
    (一) 仁者爱人,扭转大学生功利化交往价值取向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、“亲亲之爱”,用本真的爱融化功利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“博施济众”,用博大的爱替代功利第22-23页
    (二) 忠恕之道,克服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突破自我屏障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“立己立人,达己达人”,构建互助局面第24-25页
    (三) 克己复礼,弥补大学生交往方法上的缺失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,学会以礼待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“敬而无失,恭而有礼”,掌握礼的实质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、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,变通礼的形式第26页
    (四) 以和为贵,明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标导向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人和是关键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“和而不同”,和包含对立统一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、“执两用中”,和要无过无不及第28页
五、基于儒家“仁爱”思想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第28-35页
    (一) 多管齐下,养成大学生爱人的交往理念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完善人格,学会自爱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家长引导,懂得感恩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学校教导,教育爱人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、社会倡导,营造氛围第30-31页
    (二) 由内及外,培育大学生忠恕的交往原则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立志、自省、改过,达到尽己之心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引导、规范、督促,做到推己及人第31-32页
    (三) 知行合一,教会大学生复礼的交往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构建礼仪课程体系,学礼知礼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完善礼仪行为规范,尊礼守礼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、拓展礼仪交往平台,行礼用礼第33-34页
    (四) 古为今用,树立大学生贵和的交往目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熏染和谐品格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强化主流意识教育,引领和谐方向第34-35页
六、结语第35-36页
参考文献第36-38页
Abstract第38页
致谢第40页

论文共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庄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研究
下一篇: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--基于山西部分高校的调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