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5页 |
导论 | 第15-3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二、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7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7页 |
四、研究综述 | 第17-32页 |
(一)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| 第17-23页 |
(二)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 | 第23-30页 |
(三)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 | 第30-31页 |
(四)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31-32页 |
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32-44页 |
一、概念界定 | 第32-34页 |
(一) 留守儿童 | 第32-33页 |
(二) 社会支持 | 第33-34页 |
(三) 学校教育 | 第34页 |
二、理论基础 | 第34-44页 |
(一) 社会支持理论 | 第34-39页 |
(二) 教育公平理论 | 第39-44页 |
第二章 研究设计 | 第44-64页 |
一、研究目标 | 第44-46页 |
二、研究假设 | 第46页 |
三、变量说明 | 第46-47页 |
四、计量模型构建 | 第47-48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48-49页 |
(一) 文献分析法 | 第48页 |
(二) 问卷调查法 | 第48-49页 |
(三) 访谈调查法 | 第49页 |
六、研究工具 | 第49-61页 |
(一) 问卷设计 | 第49-50页 |
(二) 问卷指标体系 | 第50-51页 |
(三)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| 第51-58页 |
(四) 访谈提纲的编制 | 第58-61页 |
七、研究对象 | 第61-64页 |
(一) 调查地概况 | 第61-62页 |
(二) 样本基本信息 | 第62-64页 |
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 | 第64-97页 |
一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 | 第64-67页 |
1. 留守状态 | 第64页 |
2. 监护类型 | 第64-65页 |
3. 时空距离 | 第65-66页 |
4. 亲子沟通 | 第66-67页 |
二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整体状况 | 第67-69页 |
1. 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同维度上的社会支持 | 第67-68页 |
2. 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同来源上的社会支持 | 第68-69页 |
3.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来源不同维度上的社会支持 | 第69页 |
三、农村留守儿童工具性支持状况 | 第69-82页 |
(一) 工具性支持总体状况 | 第69-73页 |
(二) 身体健康支持 | 第73-75页 |
(三) 学习支持 | 第75-81页 |
(四) 物质支持 | 第81页 |
(五) 人际交往支持 | 第81-82页 |
四、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状况 | 第82-86页 |
1.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比较 | 第82-83页 |
2. 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比较 | 第83-84页 |
3. 男生与女生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比较 | 第84页 |
4. 不同留守状态下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比较 | 第84-85页 |
5. 寄宿生与非寄宿生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比较 | 第85-86页 |
五、农村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支持状况 | 第86-90页 |
1.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支持的比较 | 第86-87页 |
2. 不同年级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支持的比较 | 第87-88页 |
3. 男生与女生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支持的比较 | 第88页 |
4. 不同留守状态下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支持的比较 | 第88-89页 |
5. 寄宿生与非寄宿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支持的比较 | 第89-90页 |
六、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肯定支持状况 | 第90-94页 |
1.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比较 | 第90-91页 |
2. 不同年级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比较 | 第91页 |
3. 男生与女生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比较 | 第91-92页 |
4. 不同留守状态下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比较 | 第92-93页 |
5. 寄宿生与非寄宿生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比较 | 第93-94页 |
七、本章小结 | 第94-97页 |
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状况 | 第97-119页 |
一、学业状况 | 第97-104页 |
(一) 学习成绩 | 第97-100页 |
(二) 学习态度 | 第100-102页 |
(三) 担任班级干部 | 第102-103页 |
(四) 参加课外活动 | 第103-104页 |
二、同伴关系 | 第104-109页 |
(一) 同伴规模 | 第105-107页 |
(二) 同伴关系 | 第107-109页 |
三、师生关系 | 第109-115页 |
(一) 学习辅导情况 | 第109-111页 |
(二) 家校沟通 | 第111-113页 |
(三) 师生沟通 | 第113-115页 |
四、学校环境 | 第115-117页 |
(一) 教学方式 | 第115-116页 |
(二) 硬件设施 | 第116页 |
(三) 营养状况 | 第116-117页 |
(四) 住宿条件 | 第117页 |
五、本章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五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 | 第119-148页 |
一、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工具性支持的关系 | 第119-127页 |
(一) 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工具性支持的回归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(二) 学业表现与留守儿童各来源工具性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(三) 同伴关系与留守儿童的朋友工具性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23-124页 |
(四) 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的老师工具性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24-125页 |
(五) 学校环境与留守儿童工具性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二、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关系 | 第127-134页 |
(一) 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回归分析 | 第127-129页 |
(二) 学业表现与留守儿童各来源情感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29-130页 |
(三) 同伴关系与留守儿童的朋友情感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30-131页 |
(四) 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的老师情感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(五) 学校环境与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32-134页 |
三、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的关系 | 第134-140页 |
(一) 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亲密与陪伴的回归分析 | 第134-136页 |
(二) 学业表现与留守儿童各来源亲密与陪伴的相关分析 | 第136-137页 |
(三) 同伴关系与留守儿童的朋友亲密与陪伴的相关分析 | 第137-138页 |
(四) 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的老师亲密与陪伴的相关分析 | 第138-139页 |
(五) 学校环境与留守儿童的亲密与陪伴的相关分析 | 第139-140页 |
四、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关系 | 第140-146页 |
(一) 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回归分析 | 第140-142页 |
(二) 学业表现与留守儿童各来源价值肯定支持的相关分析 | 第142-143页 |
(三) 同伴关系与留守儿童的朋友价值肯定的相关分析 | 第143-144页 |
(四) 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的老师价值肯定的相关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(五) 学校环境与留守儿童价值肯定的相关分析 | 第145-146页 |
五、本章小结 | 第146-14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48-154页 |
一、研究结论 | 第148-150页 |
二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:学校教育的视角 | 第150-151页 |
三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建议:学校教育的视角 | 第151-152页 |
四、研究不足 | 第152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3页 |
附录 | 第163-169页 |
后记 | 第169-170页 |
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