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二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| (一)高等职业教育 | 第9页 |
| (二)高等职业院校 | 第9页 |
| (三)双师素质教师 | 第9页 |
| (四)策略 | 第9-10页 |
| 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| 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| (二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| 四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(一)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| (二)研究方法与过程 | 第14-15页 |
| (三)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和现实意义 | 第16-20页 |
| 一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 | 第16-18页 |
| (一)教师专业化理论 | 第16页 |
| (二)双因素的激励理论 | 第16-17页 |
| (三)期望理论 | 第17页 |
| (四)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| 第17-18页 |
| (五)政策性指导文件 | 第18页 |
| 二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(一)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| 第18页 |
| (二)推进校企合作、产学研结合的需要 | 第18-19页 |
| (三)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| 第19页 |
| (四)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章 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| 第20-37页 |
| 一、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现状分析 | 第20-27页 |
| (一)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| 第20-23页 |
| (二)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 | 第23-25页 |
| (三)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 | 第25-27页 |
| 二、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基本特征分析 | 第27-32页 |
| (一)提供政策支持 | 第27-28页 |
| (二)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级技能型人才 | 第28页 |
| (三)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| 第28-32页 |
| (四)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| 第32页 |
| 三、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(一) 双师素质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| 第32-33页 |
| (二)职称评定局限于形式和表面 | 第33页 |
| (三)双师素质教师福利待遇不高 | 第33-34页 |
| (四)对双师素质教师培训方案缺乏系统的规划 | 第34页 |
| (五)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| 第34-36页 |
| (六)兼职教师缺乏规范的管理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对策与建议 | 第37-43页 |
| 一、面向政府的建议 | 第37-40页 |
| (一)高度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| 第37页 |
| (二)科学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训规划 | 第37-38页 |
| (三)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| 第38-39页 |
| (四)加大对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 | 第39页 |
| (五)制定有针对性的双师素质教师的评审制度 | 第39页 |
| (六)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发展的福利政策 | 第39-40页 |
| 二、面向企业层面的建议 | 第40页 |
| (一)企业应转变单一的由学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观念 | 第40页 |
| (二)企业和学校应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 | 第40页 |
| 三、面向学校层面的建议 | 第40-43页 |
| (一)引进高素质技能人才 | 第40-41页 |
| (二)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 | 第41-42页 |
| (三)落实鼓励双师素质教师发展的策略 | 第42页 |
| (四)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规范管理 | 第42-43页 |
| 结语 | 第4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| 附录 1 | 第47-49页 |
| 附录 2 | 第49-52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52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