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.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载体 | 第9页 |
·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服务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 | 第9页 |
·教师工作室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有效形式 | 第9-10页 |
·笔者自身的参与 | 第1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5-19页 |
·教师专业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共同体 | 第16页 |
·工作室 | 第16-19页 |
2.教育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5页 |
·学习型组织的由来和观点 | 第19-20页 |
·系统思考 | 第19-20页 |
·自我超越 | 第20页 |
·心智模式 | 第20页 |
·共同愿景 | 第20页 |
·团体学习 | 第20页 |
·教育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:学习型组织的延伸 | 第20-25页 |
·教育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质 | 第21页 |
·“教育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”的基本特征 | 第21-25页 |
3.平水传习工作室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| 第25-43页 |
·平水传习工作室的成立背景 | 第25-26页 |
·山西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困境 | 第25页 |
·教育类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| 第25页 |
·山西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 | 第25-26页 |
·平水传习工作室的构建策略 | 第26-27页 |
·组建专家团队 | 第26页 |
·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 | 第26-27页 |
·丰富双方的合作形式 | 第27页 |
·平水传习工作室的成员构成 | 第27-29页 |
·平水传习工作室运行的基本要素 | 第29-31页 |
·共同愿景 | 第29-30页 |
·共享平台 | 第30页 |
·协作学习 | 第30-31页 |
·领导支持 | 第31页 |
·平水传习工作室的实践方式 | 第31-43页 |
·课堂教学观摩 | 第32-33页 |
·集体评课 | 第33-35页 |
·评“评课” | 第35-39页 |
·共同教研 | 第39-40页 |
·团队学习 | 第40-43页 |
4.平水传习工作室的运行评估 | 第43-51页 |
·平水传习工作室的探索成效 | 第43-49页 |
·创设了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融合平台 | 第43-44页 |
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| 第44-47页 |
·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| 第47-49页 |
·构建教师的合作学习模式 | 第49页 |
·平水传习工作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9-51页 |
·工作室成员服务基础教育的时间不充足 | 第49-50页 |
·规章制度不够明确 | 第50-51页 |
5.促进平水传习工作室优化运作的策略 | 第51-55页 |
·导入学习型组织理念,提升团队内驱力 | 第51页 |
·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| 第51-52页 |
·营造合作、开放、知识共享的学习氛围 | 第52页 |
·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 | 第52页 |
·倡导平等、民主的开放型文化 | 第52页 |
·塑造知识共享的文化 | 第52页 |
·改善心智模式,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行动力 | 第52-53页 |
·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| 第53-55页 |
·加大支持力度 | 第53页 |
·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 | 第53-54页 |
·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| 第54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附录A 访谈提纲 | 第63-65页 |
附录B 会议纪要 | 第65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