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8页 |
·荧光蛋白 | 第10-12页 |
·荧光蛋白简介 | 第10页 |
·荧光蛋白的结构和发光原理 | 第10页 |
·荧光蛋白突变体的发展历程 | 第10-12页 |
·荧光蛋白最新研究进展 | 第12页 |
·遗传编码生物传感器 | 第12-22页 |
·基于荧光蛋白的遗传编码生物传感器 | 第12-21页 |
·基于RNA的遗传编码传感器 | 第21-22页 |
·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简介 | 第22-24页 |
·蛋白相互作用生物学意义简介 | 第22页 |
·研究技术简介 | 第22页 |
·生物膜干涉技术与Octet大分子相互作用平台 | 第22-24页 |
·天蓝色链霉菌氧化胁迫响应因子RsrA与转录因子σ~R的相互作用 | 第24-27页 |
·氧化胁迫响应因子RsrA | 第24-25页 |
·抗氧化系统转录因子σ~R | 第25-26页 |
·锌离子的结合位点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| 第26页 |
·氧还开关响应氧化胁迫过程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2章 基于FRET传感器研究RsrA和σ~R之间相互作用 | 第28-51页 |
·引言 | 第28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28-29页 |
·传感器设计原理 | 第28页 |
·基于生物膜干涉技术的大分子相互作用实验原理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-33页 |
·实验菌种与质粒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试剂和耗材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·主要溶液配制 | 第31-3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3-44页 |
·实验使用克隆菌菌种活化与质粒抽提 | 第33-34页 |
·目标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 | 第34-35页 |
·目的基因的表达纯化 | 第35-36页 |
·表达目标蛋白SDS-PAGE电泳验证 | 第36-37页 |
·蛋白质定量 | 第37-38页 |
·荧光信号测定 | 第38-39页 |
·基于生物膜干涉技术的大分子相互作用实验 | 第39-4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9页 |
·传感器功能验证 | 第44-46页 |
·传感器研究RsrA和σ~R相互作用 | 第46-48页 |
·锌离子作用 | 第48-49页 |
·生物膜干涉技术验证RsrA与σ~R相互作用 | 第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3章 基于FRET传感器研究氧还开关响应ROS机制 | 第51-66页 |
·引言 | 第51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51-54页 |
·基于FRET传感器检测氧还开关响应ROS机制 | 第51页 |
·圆二色谱法验证传感器RCP响应氧还环境机制 | 第51-53页 |
·双质粒共表达 | 第53-5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所用质粒、试剂和耗材 | 第54页 |
·实验所用仪器 | 第54页 |
·主要溶液配制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5-60页 |
·基于FRET传感器检测氧还开关响应ROS机制 | 第55-56页 |
·圆二色谱研究RCP响应氧还环境时的二级结构变化 | 第56-58页 |
·基于FRET传感器在大肠杆菌体内应用 | 第58-6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5页 |
·基于FRET传感器检测氧还开关响应氧还环境 | 第60-62页 |
·基于FRET传感器检测氧还开关响应不同ROS实验 | 第62-64页 |
·圆二色谱法检测RCP传感器响应氧还环境时的构象变化 | 第64页 |
·基于FRET传感器体内检测氧还开关响应机制 | 第64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4章 基于氧还环境响应因子RsrA的ROS检测遗传编码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 | 第66-79页 |
·引言 | 第66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66-68页 |
·传感器设计原理 | 第66-67页 |
·吉布森重组原理 | 第67-6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8-69页 |
·菌种与质粒 | 第68页 |
·实验试剂与耗材 | 第68-6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9-73页 |
·基于RsrA的单分子FRET传感器YRCP的构建 | 第69-72页 |
·传感器YRCP活性验证 | 第72页 |
·双传感器构建质粒 | 第72-7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3-78页 |
·基于RsrA的单分子FRET传感器YRCP的构建 | 第73-74页 |
·传感器ROS检测功能体外验证实验 | 第74-76页 |
·传感器YRCP的ROS检测功能体内验证实验 | 第76-77页 |
·多功能传感器活性验证 | 第77-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9-80页 |
·课题总结 | 第79页 |
·课题展望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5页 |
附录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