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7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一) 现实背景 | 第10页 |
(二) 理论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设计 | 第12-13页 |
(一) 研究问题 | 第12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基本理论 | 第13-18页 |
(一)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合法性机制理论 | 第13-15页 |
(二)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15-16页 |
(三) 新制度经济学有限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| 第16-17页 |
(四) 制度变迁理论 | 第17-18页 |
五、文献综述 | 第18-27页 |
(一) 教师流动 | 第18-20页 |
(二) 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研究成果 | 第20-26页 |
(三) 对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文献分析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教师正向流动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| 第27-32页 |
一、教师正向流动是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 | 第27-29页 |
(一) 均衡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性的重要手段 | 第27-28页 |
(二) 师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的核心内容 | 第28页 |
(三) 教师正向流动是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途径 | 第28-29页 |
二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教师流动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困难的影响因素 | 第32-42页 |
一、政策的缺失和冲突——教师流动困难的法令性因素 | 第32-35页 |
(一) 编制配备标准中缺少教师流动的机动编制 | 第33页 |
(二) 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不足使城乡教师配置先天失衡 | 第33页 |
(三) 教师聘用制度对刚性流动提出合法性质疑 | 第33-34页 |
(四) 教师流动政策中优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合法性问题 | 第34页 |
(五) 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影响教师流动后岗位的聘任 | 第34-35页 |
(六) 绩效工资制度对柔性流动教师的收入造成影响 | 第35页 |
二、方案与利益群体的脱离——教师流动困难的社会规范因素 | 第35-36页 |
(一) 实施方案脱离利益主体诉求 | 第35-36页 |
(二) 实施方案制定机制不完善 | 第36页 |
三、利益相关者的有限理性——教师流动困难的文化—认知因素 | 第36-42页 |
(一) 作为教师的有限理性文化认知图式 | 第37-38页 |
(二) 作为学校和校长的有限理性文化认知图式 | 第38页 |
(三) 作为学生和家长的有限理性认知图式 | 第38-39页 |
(四) 作为政府的有限理性认知图式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个案研究 | 第42-53页 |
一、北京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暂行办法 | 第42-44页 |
(一) 市级层面的政策 | 第42-43页 |
(二) 同期区县配套政策一例 | 第43-44页 |
(三) 全市各区县制定政策情况概述 | 第44页 |
二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干部教师向普通学校流动的意见 | 第44-45页 |
三、对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和区县流动政策的反思 | 第45-52页 |
(一) 法令机制的审视 | 第45-47页 |
(二) 规范机制的审视 | 第47-48页 |
(三) 文化—认知机制的审视 | 第48-52页 |
四、两个流动政策的变迁反思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促进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政策建议 | 第53-57页 |
一、创建法令规章,制定国家层面的教师流动政策 | 第53-54页 |
二、制定管理规范,使教师流动成为组织趋同的行为方式 | 第54-55页 |
三、促进文化—认知,使教师流动成为社会认同的共识 | 第55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附件:访谈提纲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