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5-31页 |
·教师自主诉求 | 第15-22页 |
·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其局限 | 第24-3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31-33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32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32-33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35-57页 |
·引言 | 第35页 |
·国外第二语言教育中教师自主研究的缘起 | 第35-38页 |
·国外教师自主的构念研究 | 第38-42页 |
·教师自主权利取向 | 第38-40页 |
·教师自主能力取向 | 第40-41页 |
·多维度教师自主构念解构 | 第41-42页 |
·国外教师自主其他方面的研究 | 第42-47页 |
·自主型教师特征研究 | 第42-43页 |
·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自主的关系研究 | 第43-44页 |
·教师自主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4-45页 |
·教师自主测量研究 | 第45-47页 |
·国内教师自主研究 | 第47-54页 |
·国内教师自主研究的发展 | 第47-48页 |
·国内教师自主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48-52页 |
·国内教师自主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52-54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和评价 | 第54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| 第57-94页 |
·引言 | 第57页 |
·理论基础及其对教师自主性研究的启示 | 第57-68页 |
·过程哲学理论及其对教师自主性的启示 | 第57-58页 |
·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教师自主性的启示 | 第58-60页 |
·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教师自主性的启示 | 第60-62页 |
·课程概念重建主义 | 第62-65页 |
·课程实施价值取向原则 | 第65-68页 |
·核心概念的研究界定 | 第68-75页 |
·课程及课程实施 | 第68-72页 |
·大学英语课程及课程实施 | 第72-75页 |
·课程实施中教师自主性内涵的重解 | 第75-92页 |
·教师自主性内涵的原解:权利能力综合说 | 第75-78页 |
·新时期课程视域下教师自主内涵新解的理据 | 第78-83页 |
·新时期课程视域下教师自主内涵新解:课程自主创生说 | 第83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四章 研究设计 | 第94-105页 |
·引言 | 第94页 |
·研究问题 | 第94-95页 |
·研究工具和过程 | 第95-104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95页 |
·调查问卷 | 第95-101页 |
·课堂观察 | 第101-103页 |
·访谈 | 第103-10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105-147页 |
·引言 | 第105页 |
·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| 第105-106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课程自主性各因子水平分析 | 第106-110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和自主性的关系 | 第110-116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性别差异 | 第110-111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年龄差异 | 第111-112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学历差异 | 第112-113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职称差异 | 第113-114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学校性质差异 | 第114-115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学校地域差异 | 第115-116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课程自主创生能力—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116-126页 |
·课程目标自主创生能力 | 第116-118页 |
·课程内容自主创生能力 | 第118-121页 |
·课程实施方式自主创生能力 | 第121-126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课程创生能力——课堂观察及访谈结果分析 | 第126-142页 |
·课程目标自主创生 | 第126-130页 |
·课程内容自主创生 | 第130-133页 |
·课程实施方式自主创生 | 第133-142页 |
·大学英语教师课程自主创生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| 第142-1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6-147页 |
第六章 教师课程自主创生的途径 | 第147-174页 |
·引言 | 第147页 |
·准确理解课程 | 第147-152页 |
·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| 第147-150页 |
·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 | 第150-152页 |
·灵活创生课程 | 第152-163页 |
·课程目标的自主创生 | 第152-155页 |
·课程内容的自主创生 | 第155-158页 |
·课程实施方式的自主创生 | 第158-163页 |
·持续反思课程 | 第163-166页 |
·课程反思意义 | 第163-164页 |
·提高批判反思能力的策略 | 第164-166页 |
·主动学习、自主探究 | 第166-170页 |
·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,为教师课程自主创生提供环境性支持 | 第170-1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3-174页 |
第七章 总结 | 第174-180页 |
·引言 | 第174页 |
·本研究的内容回顾 | 第174-176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 | 第176-177页 |
·本研究的局限 | 第177-178页 |
·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| 第178-1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0-196页 |
附录一:教师自主性问卷 | 第196-199页 |
附录二:访谈提纲 | 第199-200页 |
附录三:课堂观察提纲 | 第200-2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