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学生的课堂参与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一、引论 | 第9-16页 |
| 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2页 |
| 1. 现实背景 | 第9-10页 |
| 2.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| (二) 研究的问题 | 第12页 |
| (三) 研究的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1. 研究的视角 | 第12-13页 |
| 2. 研究取样 | 第13页 |
| 3. 研究方式 | 第13-14页 |
| (四) 本文的结构 | 第14-16页 |
| 二、学生课堂参与的一般理解 | 第16-26页 |
| (一) 学生课堂参与的概念 | 第16-19页 |
| 1. 学生课堂参与的含义 | 第16-17页 |
| 2. 学生课堂参与的教学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3. 学生课堂参与的典型形态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学生课堂参与的特征 | 第19-21页 |
| 1. 传统的学生课堂参与的特征 | 第19页 |
| 2. 学生课堂参与的新特征 | 第19-21页 |
| (三) 学生课堂参与的表现形式 | 第21-24页 |
| 1. 课堂参与的具体表现 | 第21-23页 |
| 2. 学生课堂参与表现类型 | 第23-24页 |
| (四) 学生课堂参与的作用 | 第24-26页 |
| 1.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自主性发挥 | 第24页 |
| 2.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| 第24-25页 |
| 3.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信息的反馈 | 第25页 |
| 4.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| 第25-26页 |
| 三、学生参与课堂的现实分析 | 第26-35页 |
| (一) 学生参与课堂的现状 | 第26-28页 |
| 1. 学生参与课堂的状况 | 第26-27页 |
| 2. 学生参与课堂的析因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学生课堂参与的制约因素 | 第28-35页 |
| 1. 传统文化及社会因素 | 第28-29页 |
| 2. 学校所扮演的角色 | 第29-30页 |
| 3. 家庭氛围与家长的教育方式 | 第30-31页 |
| 4. 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个性特征 | 第31-32页 |
| 5.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| 第32页 |
| 6. 教师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 | 第32-33页 |
| 7. 教学环境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| 四、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对策思考 | 第35-42页 |
| (一) 加强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意识 | 第35-37页 |
| 1. 教师的引导 | 第35-36页 |
| 2. 学生的自觉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新格局 | 第37-42页 |
| 1. 营造民主和谐的参与氛围 | 第38-39页 |
| 2. 激发质疑的参与动力 | 第39页 |
| 3. 创新合作学习的参与措施 | 第39-40页 |
| 4.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热情,让他们行动起来 | 第40-41页 |
| 5. 灵活多变增强参与兴趣 | 第41-42页 |
| 结语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| 后记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