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目录 | 第12-16页 |
表格目录 | 第16-17页 |
绪论 | 第17-23页 |
1 论文选题背景 | 第17-18页 |
2 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8-21页 |
3 论文的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一 吴承洛生平及其主要工作 | 第23-29页 |
·吴承洛的生平 | 第23-24页 |
·吴承洛从事的主要工作 | 第24-26页 |
·吴承洛科学工作的主要背景 | 第26-29页 |
二 推进中国度量衡体制现代化进程 | 第29-61页 |
·最早提出中国的现代“计量”概念 | 第30-31页 |
·促进度量衡标准制与国际标准制的接轨 | 第31-41页 |
·民国度量衡标准制的确立 | 第32-33页 |
·“一二三”市用制之出台 | 第33-35页 |
·“一二三”制为何能胜任度量衡标准制之过渡制 | 第35-37页 |
·当时专家学者对市用制的评价 | 第37-38页 |
·历史背景下之意义探讨 | 第38-41页 |
·推动度量衡标准制单位名称的社会化 | 第41-49页 |
·民国时期度量衡标准制单位名称的基本状况 | 第42-43页 |
·关于权度制单位中文名称的争论 | 第43-47页 |
·争论之时代意义探讨 | 第47-49页 |
·推进传统度量衡体制的现代化 | 第49-56页 |
·度量衡改革专业人员的培养 | 第50-52页 |
·度量衡器具制造、管理体系的确立 | 第52-53页 |
·度量衡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| 第53-54页 |
·度量衡组织机构的系统化 | 第54-56页 |
·民国度量衡改革的后续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61页 |
三 始创中国度量衡通史研究 | 第61-97页 |
·《中国度量衡史》的写作背景 | 第61-63页 |
·时代背景 | 第61-62页 |
·学术背景 | 第62-63页 |
·《中国度量衡史》基本内容解读(上)——中国历代度量衡的基本状况 | 第63-71页 |
·研究中国度量衡史的途径 | 第63-64页 |
·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标准 | 第64-67页 |
·中国度量衡单位量的变迁 | 第67-69页 |
·民间度量衡的不统一 | 第69-71页 |
·《中国度量衡史》基本内容解读(下)——中国度量衡史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| 第71-86页 |
·第一时期中国度量衡 | 第71-72页 |
·第二时期中国度量衡 | 第72-76页 |
·第三时期中国度量衡 | 第76-79页 |
·第四时期中国度量衡 | 第79-82页 |
·第五时期中国度量衡 | 第82-84页 |
·第六时期中国度量衡 | 第84-86页 |
·《中国度量衡史》之学术价值 | 第86-95页 |
·对《中国度量衡史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| 第86-88页 |
·“白璧微瑕”及其产生原因 | 第88-92页 |
·《中国度量衡史》的学术影响和历史意义 | 第92-9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四 开拓中国早期工业标准化事业 | 第97-126页 |
·民国工业标准化的背景 | 第97-99页 |
·国际背景 | 第97-98页 |
·民国时期工业标准化基本情形 | 第98-99页 |
·推进工业标准化事业 | 第99-108页 |
·考察西方工业标准化状况 | 第100-101页 |
·考察民国实业状况 | 第101-103页 |
·探讨工业标准化与工业化之关系 | 第103-106页 |
·由度量衡改革向工业标准化事业推进 | 第106-108页 |
·与工业标准化相关的重要工作 | 第108-116页 |
·度量衡的划一与工业标准化 | 第108-111页 |
·科学化运动与工业标准化 | 第111-114页 |
·专业名词术语的统一与工业标准化 | 第114-116页 |
·历史背景下的相关思考 | 第116-125页 |
·吴承洛工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影响 | 第116-118页 |
·民国工业标准化事业中的诸多矛盾 | 第118-123页 |
·政策的导向与实质 | 第118-119页 |
·权变与长远目标 | 第119-120页 |
·历史使命与实效 | 第120-121页 |
·社会需求与发展 | 第121-123页 |
·民国工业标准化矛盾的自我消解 | 第123-1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五 推进中国现代化学体系的建立 | 第126-155页 |
·考察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现状 | 第126-130页 |
·化学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脱节 | 第126-127页 |
·有“化学工艺”而没有“化学工业” | 第127-128页 |
·“提倡国货”应与促进国际贸易并行 | 第128-130页 |
·推进化学教育的现代化 | 第130-135页 |
·对近代中国化学教育状况的考察 | 第130-131页 |
·编著化学化工课程讲义 | 第131-133页 |
·倡导发挥化学实验室的重要作用 | 第133-135页 |
·统一化学化工名词术语 | 第135-142页 |
·二十世纪早期关于化学名词命名的评议 | 第135-136页 |
·二十世纪30 年代的化学名词统一工作 | 第136-140页 |
·化学名词统一的原则和理念 | 第140-142页 |
·创立并完善中国化学会 | 第142-148页 |
·中国化学会创建前的化学学术团体概况 | 第142-143页 |
·中国化学会的成立 | 第143-144页 |
·完善中国化学会 | 第144-148页 |
·创办繁荣化学学术期刊 | 第148-153页 |
·由吴承洛创办或担任主编的化学刊物 | 第148-151页 |
·学术刊物的创办理念 | 第151-1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3-155页 |
六 结语 | 第155-162页 |
·吴承洛科学工作的主要特点 | 第155-159页 |
·行政工作学术化 | 第155-157页 |
·思维方式多元化 | 第157-158页 |
·学术科研本土化 | 第158-159页 |
·对吴承洛的历史定位 | 第159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71页 |
致谢 | 第171-17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| 第173-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