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研究--以太原高新区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集群创新体系 | 第14-16页 |
·集群创新能力及其评价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技术线路图 | 第19-21页 |
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1-37页 |
·集群理论 | 第21-24页 |
·产业集群的涵义 | 第21页 |
·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·创新理论 | 第24-27页 |
·熊彼特理论 | 第24页 |
·创新系统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自主创新 | 第25-27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论 | 第27-31页 |
·高新技术的定义 | 第27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| 第27-28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 | 第28-29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| 第29-30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| 第30-31页 |
·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影响因素 | 第31-37页 |
·集群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 | 第32-33页 |
·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 | 第33-37页 |
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7-47页 |
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| 第37-38页 |
·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38-39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| 第39-42页 |
·创新环境支撑能力指标 | 第40-41页 |
·自主创新投入能力指标 | 第41-42页 |
·潜在自主创新能力指标 | 第42页 |
·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| 第42页 |
·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| 第42-47页 |
·数据的预处理 | 第43页 |
·TOPSIS法概述 | 第43-45页 |
·熵权法 | 第45-47页 |
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应用 | 第47-67页 |
·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| 第47页 |
·各高新区2009年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| 第47-57页 |
·创新环境支撑能力评价 | 第48-50页 |
·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评价 | 第50-52页 |
·潜在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| 第52-54页 |
·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评价 | 第54-56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56-57页 |
·各高新区2008、2007年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| 第57-61页 |
·各高新区2008年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| 第57-59页 |
·各高新区2007年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| 第59-61页 |
·太原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 | 第61-67页 |
·太原高新区概况 | 第61-63页 |
·太原高新区自主创新的现状 | 第63-67页 |
5 对策与建议 | 第67-71页 |
·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| 第67-68页 |
·加大政府的引导、调控力度 | 第67页 |
·完善创新主体 | 第67-68页 |
·增加科技投入 | 第68-69页 |
·加速转型发展 | 第69-71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5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71-73页 |
·结论 | 第71-72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72-73页 |
·研究的局限性 | 第73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
附录 | 第77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