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一、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| 第11-14页 |
(一)对语言、文学内涵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(二)对语言教育、文学教育内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二、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的现状 | 第15-17页 |
四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7页 |
五、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一部分 我国“语”“文”之争的历史演变(上) | 第18-42页 |
一、设科前的语言、文学教育概述 | 第18-21页 |
二、现代语文课程中语言和文学关系问题的发展演变 | 第21-42页 |
(一)清末学制的颁行与“中国文字”、“中国文学”的分设(1904 年—1912年) | 第22-26页 |
(二)民初新学制与国文课的设立(1912 年—1919 年) | 第26-30页 |
(三)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“语、文”教育 (1919 年—1936 年) | 第30-37页 |
(四)战乱背景下的“语、文”教育 (1936 年—1949 年) | 第37-42页 |
第二部分 我国“语”“文”之争的历史演变(下) | 第42-61页 |
(一)汉语、文学分科教学时期(1949 年—1958 年) | 第42-48页 |
(二)“工具论”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(1958 年—1986 年) | 第48-53页 |
(三)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(1986 年至今) | 第53-61页 |
第三部分 对“语”“文”之争的审视与反思 | 第61-75页 |
一、影响“语”“文”之争的三个外在因素 | 第61-64页 |
(一)语文之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(二)语文之争与传统课程文化的关系 | 第62-63页 |
(三)语文之争与国外教育理论的关系 | 第63-64页 |
二、对国外语文教育的审视和借鉴 | 第64-67页 |
(一)英国语文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学 | 第64-65页 |
(二)美国语文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学 | 第65-66页 |
(三)俄罗斯语文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学 | 第66-67页 |
(四)反思与借鉴 | 第67页 |
三、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合理定位 | 第67-71页 |
(一)语言教育的定位 | 第69-70页 |
(二)文学教育的定位 | 第70页 |
(三)基础教育各阶段语言教育、文学教育的比例问题 | 第70-71页 |
四、构建语言、文学教育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| 第71-75页 |
(一)对语言与文学教育混合的思考 | 第71-72页 |
(二)课程内的分科设想 | 第72-75页 |
结语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