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(1860—1920)--以梁济为中心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27页 |
第一节 研究缘起 | 第10-15页 |
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| 第15-23页 |
一、士绅研究 | 第15页 |
二、清代理学研究 | 第15-16页 |
三、梁济研究 | 第16-23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 | 第23-27页 |
一、“士绅”的外延和“中下层士绅”概念的提出 | 第23-25页 |
二、主要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一章 趋向于早期维新派的思想雏形 | 第27-65页 |
第一节 梁济大变局观念和中体西用论的成因 | 第28-40页 |
一、民族危机的逼迫 | 第30-32页 |
二、洋务运动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三、务实观念的促使 | 第35-40页 |
第二节 梁济与维新派变法思想的比较 | 第40-57页 |
一、不同的变法缘由 | 第42-45页 |
二、各异的变法措施 | 第45-47页 |
三、不同的指导思想 | 第47-54页 |
四、缓进变法的原因 | 第54-57页 |
第三节 脱胎于洋务派而趋向早期维新派 | 第57-63页 |
第四节 梁济变法理路的评价 | 第63-65页 |
第二章 “唤醒同胞万万人” | 第65-102页 |
第一节 梁济对义和团运动的批判 | 第65-71页 |
第二节 中下层士绅国民性教育的思想内涵 | 第71-96页 |
一、多样性的形式 | 第73-85页 |
二、广泛性的内容 | 第85-96页 |
第三节 中下层士绅启蒙活动和思想的评价 | 第96-102页 |
一、中体西用论的体现 | 第96-98页 |
二、承上启下的作用 | 第98-102页 |
第三章 梁济对清末新政的态度和反思 | 第102-137页 |
第一节 强烈支持新政的倾向 | 第102-106页 |
一、支持和参与国民捐活动 | 第102-103页 |
二、谋职于新政衙门 | 第103-104页 |
三、注重开官智 | 第104-106页 |
第二节 对新政幻灭的考量 | 第106-121页 |
一、批判官制改革 | 第106-108页 |
二、忧心兵制改革 | 第108-109页 |
三、批判学制和工商改革上的形式主义 | 第109-111页 |
四、忧心预备立宪效果 | 第111-115页 |
五、反对盲目西化 | 第115-117页 |
六、“人敝而非法敝”的归因 | 第117-121页 |
第三节 挽救新政的理路 | 第121-124页 |
一、寄望于提振君德的传统思路 | 第121-122页 |
二、缓不济急的民德教化 | 第122-124页 |
第四节 梁济新政时期的思想评价 | 第124-137页 |
一、“霸王道而杂之”的经世观念 | 第124-128页 |
二、接纳西学内容的扩展 | 第128-134页 |
三、梁济救世思想的不足 | 第134-137页 |
第四章 遗民视野中的共和现实 | 第137-189页 |
第一节 无奈接受民国,衷心欢迎共和 | 第137-147页 |
一、强烈的忠君情结 | 第137-141页 |
二、其忠君情结的现实反映 | 第141-146页 |
三、对共和和民国的不同考量 | 第146-147页 |
第二节 共和泡影的多面相 | 第147-180页 |
一、对政坛乱象纷仍的认知 | 第147-153页 |
二、对政府施政不良现实的拷问 | 第153-156页 |
三、对民生的实际判断 | 第156-158页 |
四、对堕落士风的批判 | 第158-164页 |
五、“世教陵夷” | 第164-180页 |
第三节 位卑未敢忘忧国 | 第180-185页 |
一、对上层期盼 | 第180-182页 |
二、对民众的期望 | 第182-183页 |
三、极端而理性的自我选择 | 第183-185页 |
第四节 梁济道德立国思想的评价 | 第185-189页 |
结语 | 第189-209页 |
第一节 梁济中体西用论思想的评析 | 第189-198页 |
一、“中学为体”观念的变迁 | 第190-191页 |
二、“西学为用”观念的演变 | 第191-196页 |
三、梁济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成因 | 第196-198页 |
第二节 梁济思想在大转型过程中的典型意义 | 第198-204页 |
一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| 第199-202页 |
二、开放而守成的文化心态 | 第202-204页 |
第三节 梁济等中下层士绅的思想盲点 | 第204-2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9-219页 |
后记 | 第219-2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