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(1949年~)论文

“鞍钢宪法”的历史考察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导论第8-21页
 一、选题缘由、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第8-10页
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-16页
 三、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6-17页
 四、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第17-18页
 五、资料文献第18-21页
第一章 “鞍钢宪法”产生前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 (1949—1959)第21-76页
 第一节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企业管理思想的积淀 (1949-1952)第21-46页
  一、企业民主管理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第21-30页
  二、企业民主改造中的思想积淀第30-34页
  三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的思想积淀第34-40页
  四、著名班组管理经验中的思想积淀第40-46页
 第二节 开始全面建设时期管理思想的积淀(1953-1956)第46-59页
  一、关于企业领导体制的探索及思想积淀第46-51页
  二、五三工厂经验中的思想积淀第51-55页
  三、技术革新运动中的思想积淀第55-59页
 第三节 整风及“大跃进”中的思想积淀(1957—1959)第59-76页
  一、从“干部参加劳动”开始的伟大实践第60-63页
  二、“两参一改”的内容第63-71页
  三、从“两参一改”到“两参一改三结合”第71-76页
第二章 “鞍钢宪法”的诞生(1960 )第76-120页
 第一节 “鞍钢宪法”诞生的历史背景第76-83页
  一、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十年积累第76-78页
  二、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突破第78-79页
  三、“大跃进”带来的政治经济环境第79-83页
 第二节 “鞍钢宪法”的诞生过程第83-98页
  一、鞍钢的技术“双革”运动第83-89页
  二、鞍钢的一系列报告第89-91页
  三、毛泽东批示“鞍钢宪法”第91-92页
  四、当时对“鞍钢宪法”的解读及评价第92-98页
 第三节 “鞍钢宪法”的思想内容第98-120页
  一、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解读第98-113页
  二、本文对“鞍钢宪法”管理模式的理解第113-120页
第三章 “鞍钢宪法”的曲折命运 (1960—2009)第120-179页
 第一节 诞生之初宣传上的内紧外松 (1960.3—1960.12)第120-128页
  一、在钢铁行业的传播及影响第120-121页
  二、未形成全国性的传播热潮第121-128页
 第二节 与国民经济调整同行 (1961—1965)第128-151页
  一、“鞍钢宪法”与《工业七十条》第128-136页
  二、“鞍钢宪法”与“学习解放军”第136-141页
  三、从“鞍钢宪法”到大庆精神第141-151页
 第三节 经历“文革”的风风雨雨 (1966—1976)第151-162页
  一、企业管理秩序的破坏第151-152页
  二、“鞍钢宪法”被扭曲第152-153页
  三、对“鞍钢宪法”基本精神的坚持第153-162页
 第四节 在新时期的曲折发展 (1977-2009)第162-179页
  一、企业民主管理的恢复和发展第162-163页
  二、对“中国式管理”的理论探索第163-166页
  三、“鞍钢宪法”的遗忘与回归第166-179页
第四章 对“鞍钢宪法”的评价第179-226页
 第一节 “鞍钢宪法”的历史必然性第179-206页
  一、以“两参一改三结合”为中心的典型分析第179-185页
  二、“两参一改”与“三参一改”的比较分析第185-190页
  三、透过“宪法”的命名方式进行解读第190-198页
  四、“鞍钢宪法”诞生在鞍钢的原因第198-206页
 第二节 关于“鞍钢宪法”的历史局限性第206-214页
  一、“鞍钢宪法”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第206-210页
  二、“鞍钢宪法”历史局限性产生的原因第210-214页
 第三节 关于“鞍钢宪法”的合理内核第214-226页
  一、对当前关于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基本看法第215-218页
  二、基于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的考察第218-226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226-233页
后记第233页

论文共2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
下一篇: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(1860—1920)--以梁济为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