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7页 |
| ·无人战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| 第14-15页 |
| ·无人战斗机协同飞行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| 第15-16页 |
| ·基于多Agent 技术研究协同飞行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协同飞行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7页 |
| ·MAS 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7-18页 |
| ·航迹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8-19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无人战斗机AGENT 及多AGENT 间的通信 | 第21-38页 |
| ·引言 | 第21页 |
| ·MAS 的相关概念 | 第21-25页 |
| ·Agent 的概念及其特点 | 第21-23页 |
| ·移动Agent、个体Agent 和MAS | 第23-25页 |
| ·混合结构的智能任务控制器 | 第25-33页 |
| ·设计的考虑 | 第26-28页 |
| ·任务处理过程 | 第28-30页 |
| ·功能结构 | 第30-32页 |
| ·核心技术模块 | 第32-33页 |
| ·MAS 的通信机制 | 第33-37页 |
| ·通信方式 | 第34页 |
| ·Agent 获取信息的途径 | 第34-35页 |
| ·超时思想的引入 | 第35-37页 |
| 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三章 多AGENT 环境下的多机航迹协同规划系统的研究 | 第38-56页 |
| ·引言 | 第38页 |
| ·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8-40页 |
| ·基于蚁群算法的无人战斗机静态航迹预规划 | 第40-47页 |
| ·多Agent 环境下的威胁空间及威胁计算问题 | 第40-42页 |
| ·基于蚁群算法的无人战斗机静态航迹预规划 | 第42-47页 |
| ·基于蚁群算法的无人战斗机动态航迹规划 | 第47-48页 |
| ·多机协同动态航迹规划 | 第48-55页 |
| ·协同时间问题 | 第49-50页 |
| ·协同变量和协同函数 | 第50-52页 |
| ·分解策略在时间协同问题中的应用 | 第52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四章 无人战斗机超机动飞行控制技术研究 | 第56-75页 |
| ·引言 | 第56页 |
| ·无人战斗机超机动飞行数学模型 | 第56-58页 |
| ·无人战斗机超机动飞行数学模型的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·无人战斗机超机动飞行数学模型的动态逆控制 | 第60-64页 |
| ·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无人战斗机超机动飞行的动态逆控制 | 第64-67页 |
| ·基于RBF 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(RBO)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| 第67-71页 |
| ·RBF 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| 第68页 |
| ·基于RBF 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(RBO)的控制设计 | 第68-71页 |
| ·航迹跟踪控制器的设计 | 第71-74页 |
| 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基于多AGENT 环境的多机协同系统的研究 | 第75-99页 |
| ·引言 | 第75页 |
| ·多机协同飞行的基本类型及其原理 | 第75-77页 |
| ·基于多AGENT 环境的多机协同飞行模型的建立 | 第77-86页 |
| ·主要假设 | 第77-78页 |
| ·基本模型的建立 | 第78-79页 |
| ·上洗和侧洗模型的建立 | 第79-82页 |
| ·编队飞机的阻力和升力变化 | 第82-83页 |
| ·无人战斗机新编队的稳定性导数 | 第83-85页 |
| ·编队飞行完全系统模型 | 第85-86页 |
| ·多机协同队形保持控制器的设计 | 第86-92页 |
| ·基于动态逆和干扰观测器的队形保持控制器的设计 | 第86-88页 |
| ·基于鲁棒控制的队形保持控制器的设计 | 第88-92页 |
| ·编队总体优化设计 | 第92-98页 |
| ·编队结构的最优化 | 第92-95页 |
| ·编队出错处理 | 第95-98页 |
| ·小结 | 第98-99页 |
| 第六章 基于CREATOR 和VEGA 的多机协同飞行动画仿真研究 | 第99-106页 |
| ·引言 | 第99-100页 |
| ·基于CREATOR 的三维动画模型建立 | 第100-103页 |
| ·三维地形的构建 | 第100-101页 |
| ·无人战斗机的三维构建 | 第101-103页 |
| ·基于VEGA 的多机协同飞行动画仿真 | 第103-105页 |
| ·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|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06页 |
| ·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7-111页 |
| 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|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