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页 |
一、字与声 | 第10-13页 |
(一) 字与声的合理搭配 | 第10-11页 |
(二) 字与声关系的一般规律 | 第11-12页 |
1、字与声关系的一般规律 | 第11-12页 |
(1) 辅音的阻气作用 | 第11-12页 |
(2) 喉咙的最佳形态 | 第12页 |
(3) 字尾的收韵 | 第12页 |
(4) 多音素的复合元音 | 第12页 |
(三) 字与声的可变性及复合元音的特殊性 | 第12-13页 |
二、艺术歌唱中的想象调控与情感调控 | 第13-17页 |
(一) 歌唱中的表象 | 第13-14页 |
(二) 想象的调控功能 | 第14-15页 |
1、预想调节的生理、心理基础则是大脑记忆中储存的自我发声经验 | 第14-15页 |
2、丰富切实的联想能使歌声训练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| 第15页 |
(1) 运用比喻方法引起联想调节 | 第15页 |
(2) 运用模仿进行生理调节 | 第15页 |
(3) 借助模仿人体生理本能引起联想调节 | 第15页 |
(三) 情感的调控在歌唱实践中,既体现在艺术情感上,又体现在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上 | 第15-17页 |
1、歌唱实践中的感情表现 | 第15-16页 |
2、情感调控在歌唱技巧训练中的作用 | 第16-17页 |
三、声与情 | 第17-26页 |
(一) 声乐技巧与声乐艺术 | 第17-22页 |
(二)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 | 第22-24页 |
1、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品 | 第22页 |
2、全身心地深入到作品当中 | 第22-23页 |
3、感情的投入对声乐技巧及艺术效果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(三) “以情带声”还是“以声传情” | 第24-26页 |
四、教与学 | 第26-31页 |
(一) 双向互动与适度超越 | 第26-28页 |
(二) 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 | 第28-30页 |
1、激发学习兴趣,调动积极情绪 | 第28-29页 |
2、善于肯定进步,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 | 第29-30页 |
(三)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| 第30-31页 |
五、艺术歌唱之美与审美 | 第31-36页 |
(一) 艺术歌唱美的本质 | 第31-33页 |
1、美的“歌” | 第32页 |
2、美的“唱” | 第32-33页 |
(1) 歌唱艺术美是作者主观创造与客观环境感染的结晶 | 第32-33页 |
(2) 歌唱艺术美是技巧美与情感美的高度结合的产物 | 第33页 |
(二) 歌唱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| 第33-36页 |
1、歌唱美感的客观标准 | 第34-35页 |
2、歌唱美感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的辩证关系 | 第35-36页 |
结束语 | 第36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