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州南部语言分布图 | 第1-10页 |
永州南部土话分布图 | 第10-11页 |
提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概说 | 第15-24页 |
第一节 永州概况 | 第15-17页 |
壹 历史沿革 | 第15-16页 |
贰 自然地理 | 第16页 |
叁 民族人口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永州南部的语言状况 | 第17-19页 |
壹 永州南部的范围 | 第17页 |
贰 永州南部语言概貌 | 第17-18页 |
叁 永州南部土话的地理分布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 | 第19-24页 |
壹 前人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贰 研究材料和方法 | 第21-23页 |
叁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永州南部土话的声母 | 第24-52页 |
第一节 总体状况 | 第24-27页 |
壹 共性特征 | 第24-25页 |
贰 内部差异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全浊声母 | 第27-33页 |
壹 演变类型和分布 | 第27-29页 |
贰 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与否的条件 | 第29-31页 |
叁 全浊声母的特殊音变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帮端母 | 第33-38页 |
壹 演变类型和分布 | 第33-35页 |
贰 帮端母特殊读音的语音条件 | 第35-37页 |
叁 帮端母特殊读音产生的时间 | 第37-38页 |
第四节 精组 | 第38-43页 |
壹 演变类型和分布 | 第39-41页 |
贰 精组读如端组的性质 | 第41-43页 |
第五节 知系 | 第43-48页 |
壹 演变类型和分布 | 第43-46页 |
贰 知系读舌头音的性质 | 第46-48页 |
第六节 尖团音 | 第48-51页 |
壹 分混类型 | 第48-49页 |
贰 地域分布 | 第49-51页 |
第七节 特字 | 第51-52页 |
第三章 永州南部土话的韵母 | 第52-81页 |
第一节 总体状况 | 第52-56页 |
壹 共性特征 | 第52-53页 |
贰 内部差异 | 第53-56页 |
第二节 鱼虞韵 | 第56-62页 |
壹 鱼韵 | 第57-59页 |
贰 虞韵 | 第59-60页 |
叁 鱼虞韵的比较 | 第60-62页 |
第三节 止摄 | 第62-66页 |
壹 支脂之韵的区别类型 | 第62-65页 |
贰 支脂之韵区别类型的比较 | 第65-66页 |
第四节 咸山摄 | 第66-72页 |
壹 咸摄 | 第66-69页 |
贰 山摄 | 第69-72页 |
叁 咸山摄的比较 | 第72页 |
第五节 阳声韵尾 | 第72-75页 |
壹 阳声韵尾的演变情况 | 第72-74页 |
贰 阳声韵收[m]尾的性质 | 第74-75页 |
第六节 入声韵 | 第75-80页 |
壹 演变类型和分布 | 第75-77页 |
贰 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合并 | 第77-80页 |
第七节 特字 | 第80-81页 |
第四章 永州南部土话的声调 | 第81-96页 |
第一节 总体状况 | 第81页 |
第二节 平声 | 第81-82页 |
壹 平声不分阴阳 | 第81-82页 |
贰 气流分调 | 第82页 |
第三节 浊上 | 第82-86页 |
壹 演变类型和分布 | 第82-84页 |
贰 浊上的演变方式 | 第84-86页 |
第四节 去声 | 第86-89页 |
壹 去声不分阴阳 | 第86-87页 |
贰 浊去归阴平 | 第87页 |
叁 新田土话“去”字的声调 | 第87-89页 |
第五节 入声 | 第89-94页 |
壹 演变类型和分布 | 第89-91页 |
贰 入声的演变方式 | 第91-94页 |
第六节 特字 | 第94-96页 |
第五章 永州南部土话的地理分类 | 第96-124页 |
第一节 语音条目 | 第97-105页 |
壹 声母 | 第98-102页 |
贰 韵母 | 第102-103页 |
叁 声调 | 第103-105页 |
第二节 词汇条目 | 第105-119页 |
壹 永州南部土话的词汇特征 | 第105页 |
贰 词汇条目的地理分类 | 第105-119页 |
第三节 语法条目 | 第119-122页 |
壹 永州南部土话的语法特征 | 第119-120页 |
贰 语法条目的地理分类 | 第120-122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第六章 永州南部土话和周边方言的语音比较 | 第124-145页 |
第一节 声母 | 第125-134页 |
壹 全浊声母 | 第125-128页 |
贰 帮端母 | 第128-131页 |
叁 精组 | 第131-133页 |
肆 知系 | 第133-134页 |
伍 尖团音 | 第134页 |
第二节 韵母 | 第134-141页 |
壹 一等韵和二等韵的分合关系 | 第135页 |
贰 重韵的分合关系 | 第135-137页 |
叁 阳声韵尾 | 第137-139页 |
肆 入声韵尾 | 第139-141页 |
第三节 声调 | 第141-143页 |
壹 调类 | 第141-142页 |
贰 人称代词的声调 | 第142-143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143-145页 |
余论 | 第145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56页 |
附录 | 第156-176页 |
附录一 永州南部土话详细调查点方言音系 | 第156-164页 |
附录二 永州南部土话详细调查点字音对照 | 第164-173页 |
附录三 发音合作人简况 | 第173-176页 |
后记 | 第176-28页 |
图表(“Y”代表“余论”) | 第28-176页 |
图2—1 永州南部土话全浊声母的读音类型和地域分布 | 第28-30页 |
图2—2 道县土话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 | 第30-34页 |
图2—3 永州南部土话帮端母特殊读音的地域分布 | 第34-40页 |
图2—4 永州南部土话精组的演变类型和地域分布 | 第40-45页 |
图2—5 永州南部土话知系字特殊读音的地域分布 | 第45-50页 |
图2—6 永州南部土话尖团分混的类型和地域分布 | 第50-77页 |
图3—1 永州南部土话古入声韵的读音类型和地域分布 | 第77-83页 |
图4—1 永州南部土话古浊上的演变类型和地域分布 | 第83-91页 |
图4—2 永州南部土话古入声的演变类型和地域分布 | 第91-98页 |
图5—1 全浊声母清化后是否送气 | 第98-99页 |
图5—2 端母是否读[n][l][?d]等声母 | 第99-100页 |
图5—3 精组是否读如端组 | 第100-101页 |
图5—4 尖团音是否对立 | 第101-102页 |
图5—5 心邪书禅母是否读塞擦音 | 第102-103页 |
图5—6 覃谈韵是否有别 | 第103-104页 |
图5—7 古浊上是否独立成调 | 第104-106页 |
图5—8 “厚”的说法 | 第106-107页 |
图5—9 “说~话”的说法 | 第107-108页 |
图5—10 “去年”的说法 | 第108-109页 |
图5—11 “中饭”的说法 | 第109-110页 |
图5—12 “细绳子~”的说法 | 第110-111页 |
图5—13 “老虎”的说法 | 第111页 |
图5—14 “猴子”的说法 | 第111-113页 |
图5—15 “爷爷”的说法 | 第113-114页 |
图5—16 “袜子”的说法 | 第114-115页 |
图5—17 “锄头”的说法 | 第115-116页 |
图5—18 “下雨”的说法 | 第116页 |
图5—19 “害怕”的说法 | 第116-118页 |
图5—20 “树松~”的说法 | 第118页 |
图5—21 “柴”的说法 | 第118-121页 |
图5—22 表被动的标志词 | 第121-123页 |
图5—23 永州南部土话的内部划片 | 第123-146页 |
图Y—1 道县土话精组、知系、见组读如端组的地域分布情况 | 第146-147页 |
图Y—2 道县境内的水系及其分布 | 第147-148页 |
图Y—3 江华入声韵的演变类型 | 第148-25页 |
表2—1 永州南部土话心邪书禅母读塞擦音示例 | 第25-26页 |
表2—2 永州南部土话云以母的特殊读音 | 第26页 |
表2—3 永州南部土话晓母的特殊读音 | 第26-30页 |
表2—4 道县土话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 | 第30-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