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判理论观照下的现代教育--以霍克海默为个案
| 引言 | 第1-10页 |
| 第一部分 批判理论框架的提出 | 第10-24页 |
| 一 批判理论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| 二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 | 第11-17页 |
| (一) 康德、叔本华以及生命哲学的影响 | 第12-14页 |
| (二) 黑格尔、马克思的历史——社会理论 | 第14-16页 |
| (三)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 | 第16-17页 |
| 三 现代教育与现代工业社会 | 第17-20页 |
| 四 批判理论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| 第20-24页 |
| (一) 何谓“批判” | 第20-21页 |
| (二) 批判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共通之处 | 第21-22页 |
| (三) 批判教育学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部分 技术理性批判对教育的影响 | 第24-33页 |
| 一 技术与教育 | 第24-27页 |
| 二 教育技术化 | 第27-30页 |
| 三 技术理性批判对教育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| (一) 技术理性 | 第30页 |
| (二) 技术理性批判 | 第30-33页 |
| 第三部分 大众文化批判对教育的影响 | 第33-40页 |
| 一 大众文化 | 第33-35页 |
| 二 大众传媒 | 第35-37页 |
| 三 大众文化批判对教育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| 第四部分 批判理论其他方面对教育的影响 | 第40-46页 |
| 一 意识形态批判 | 第40-42页 |
| 二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| 第42-46页 |
| 结语 | 第46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| 后记 | 第52-53页 |
|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