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历史 | 第11-14页 |
1.3 H_∞控制理论的特点 | 第14页 |
1.4 标准H_∞控制理论的处理方法 | 第14页 |
1.5 国际H_∞控制理论的主要成果 | 第14-15页 |
1.6 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鲁棒控制理论 | 第17-42页 |
2.1 鲁棒控制中的基本定义定理 | 第17-18页 |
2.1.1 鲁棒控制中的基本定义 | 第17-18页 |
2.1.2 鲁棒控制中的基本定理 | 第18页 |
2.2 鲁棒控制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| 第18-21页 |
2.2.1 不确定性系统描述 | 第19-20页 |
2.2.2 鲁棒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3 标准H_∞控制 | 第21-27页 |
2.3.1 干扰抑制问题 | 第23-24页 |
2.3.2 跟踪问题 | 第24-25页 |
2.3.3 鲁棒稳定问题 | 第25-27页 |
2.3.4 模型匹配问题 | 第27页 |
2.4 基于Riccati方程的H_∞控制 | 第27-41页 |
2.4.1 状态反馈H_∞控制 | 第27-31页 |
2.4.2 状态反馈的一般解 | 第31-34页 |
2.4.3 输出反馈H_∞控制 | 第34-37页 |
2.4.4 数值算例 | 第37-4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3章 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| 第42-74页 |
3.1 引言 | 第42页 |
3.2 最优鲁棒控制 | 第42-51页 |
3.2.1 主要结果 | 第42-46页 |
3.2.2 最优鲁棒的参数的选择 | 第46-49页 |
3.2.3 数值算例 | 第49-51页 |
3.3 模型匹配H_∞控制器设计 | 第51-62页 |
3.3.1 标准H_∞控制问题到模型匹配问题的转化 | 第51-52页 |
3.3.2 标量模型匹配控制器设计 | 第52-53页 |
3.3.3 标量模型匹配问题的求解算法 | 第53-54页 |
3.3.4 算法运用 | 第54-55页 |
3.3.5 矩阵模型匹配控制器设计 | 第55-58页 |
3.3.6 矩阵模型匹配控制器求解算法 | 第58-61页 |
3.3.7 算法运用 | 第61-62页 |
3.4 加权灵敏度H_∞设计方法 | 第62-73页 |
3.4.1 用加权函数增广系统模型 | 第62-63页 |
3.4.2 加权灵敏度函数的标准化 | 第63-64页 |
3.4.3 加权函数的选择原则 | 第64-69页 |
3.4.4 选择加权函数的一种有效方法 | 第69-70页 |
3.4.5 虚轴上极点的处理 | 第70-71页 |
3.4.6 控制器的实现 | 第71-72页 |
3.4.7 数值算例 | 第72-7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4章 冷连轧机张力及其数学模型 | 第74-83页 |
4.1 四机架冷连轧系统简介 | 第74-75页 |
4.2 张力及其数字模型 | 第75-79页 |
4.3 张力控制思想 | 第79-80页 |
4.4 张力大小的选择 | 第80-81页 |
4.5 张力控制系统参数的选择 | 第81-8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5章 鲁棒控制在冷连轧机张力控制中的应用 | 第83-88页 |
5.1 引言 | 第83-84页 |
5.2 最优鲁棒法在张力控制中的应用 | 第84-85页 |
5.3 模型匹配法在张力控制中的应用 | 第85-86页 |
5.4 加权灵敏度法在张力控制中的应用 | 第86-8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结论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