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| 1 前言 | 第6-19页 |
| 1.1 淀粉的化学结构和淀粉的晶体结构 | 第6-11页 |
| 1.1.1 淀粉的化学结构 | 第6-9页 |
| 1.1.2 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 | 第9-11页 |
| 1.2 普通玉米淀粉 | 第11页 |
| 1.3 淀粉酶 | 第11-16页 |
| 1.3.1 α-淀粉酶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葡萄糖淀粉酶 | 第14-16页 |
| 1.4 多孔淀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| 1.4.1 酶处理法制备多孔淀粉 | 第16-18页 |
| 1.4.2 以湿热处理淀粉为原料制备多孔质淀粉 | 第18-19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4页 |
| 2.1 材料和试剂 | 第19-20页 |
| 2.2 试验仪器设备 | 第20页 |
| 2.3 酶处理多孔淀粉 | 第20-21页 |
| 2.3.1 α-淀粉酶制备多孔淀粉 | 第20-21页 |
| 2.3.2 葡萄糖淀粉酶制备多孔淀粉 | 第21页 |
| 2.3.3 酶处理湿热淀粉制备多孔淀粉 | 第21页 |
| 2.3.4 交联多孔淀粉的制备 | 第21页 |
| 2.4 多孔淀粉油脂量吸附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2.5 多孔淀粉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的确定 | 第21-22页 |
| 2.5.1 BET吸附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2.5.2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的测定 | 第22页 |
| 2.6 淀粉对酶敏感性试验 | 第22-23页 |
| 2.7 多孔质淀粉的常规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2.7.1 比容积 | 第23页 |
| 2.7.2 溶解度 | 第23页 |
| 2.7.3 表观粘度 | 第23页 |
| 2.7.4 Brabender粘度曲线 | 第23页 |
| 2.7.5 冻融稳定性 | 第23页 |
| 2.7.6 透明度 | 第23-24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6页 |
| 3.1 不同酶量对多孔淀粉性能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| 3.1.1 α-淀粉酶量对多孔淀粉性能的影响 | 第24页 |
| 3.1.2 葡萄糖淀粉酶量对多孔淀粉性能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| 3.2 湿热淀粉特征和中空多孔淀粉的吸附作用 | 第26-28页 |
| 3.2.1 湿热淀粉与原淀粉性质比较 | 第26-27页 |
| 3.2.2 中空性多孔淀粉对油的吸附作用 | 第27-28页 |
| 3.3 多孔淀粉的SEM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3.4 多孔淀粉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| 第31-32页 |
| 3.5 多孔淀粉的性质 | 第32-36页 |
| 3.5.1 Brabender粘度曲线 | 第32页 |
| 3.5.2 其它物理性质 | 第32-36页 |
| 4 讨论 | 第36-38页 |
| 4.1 多孔淀粉的特性 | 第36页 |
| 4.2 多孔淀粉的吸附作用 | 第36页 |
| 4.3 多孔淀粉制备技术的改进 | 第36-37页 |
| 4.3.1 提高吸附油状液体的能力 | 第36-37页 |
| 4.3.2 提高淀粉颗粒的抗机械破坏、抗溶胀、抗溶解能力 | 第37页 |
| 4.4 多孔淀粉的应用 | 第37-38页 |
| 5 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