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导论 | 第8-18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三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概况及功能 | 第18-24页 |
一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(一) 课业负担 | 第18页 |
(二) 监测 | 第18-19页 |
(三) 制度 | 第19页 |
(四) 课业负担监测制度 | 第19页 |
二、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(一) 人本主义理论 | 第19-20页 |
(二) 关怀教育理论 | 第20页 |
(三)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| 第20-21页 |
(四)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21页 |
三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| 第21-23页 |
(一) 课业负担监测主客体 | 第21页 |
(二) 课业负担监测内容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(三) 课业负担监测程序 | 第22页 |
(四) 课业负担监测结果公示 | 第22页 |
(五) 课业负担监测结果处理 | 第22-23页 |
四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主要功能 | 第23-24页 |
(一) 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| 第23页 |
(二) 促进公众监督功能 | 第23页 |
(三)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案例分析 | 第24-36页 |
一、学生课业负担现状 | 第24-26页 |
二、国家教育督导现状 | 第26-28页 |
(一) 教育督导概述 | 第26-27页 |
(二) 我国教育督导体制 | 第27-28页 |
三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案例解析 | 第28-36页 |
(一)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案例列举 | 第28-33页 |
(二)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6页 |
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| 第36-40页 |
一、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6-38页 |
(一) 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(二)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必要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二、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8-40页 |
(一) 政策保障 | 第38页 |
(二) 民意可行性 | 第38页 |
(三) 实践基础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| 第40-46页 |
一、确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原则 | 第40-41页 |
(一) 全面性原则 | 第40页 |
(二) 操作性原则 | 第40页 |
(三) 平等性原则 | 第40-41页 |
(四) 渐进性原则 | 第41页 |
二、构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的体系 | 第41-43页 |
(一)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法制化 | 第41页 |
(二) 监测制度本身的建设 | 第41-43页 |
三、健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的配套措施 | 第43-46页 |
(一)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 | 第43-44页 |
(二) 落实监测制度责任制 | 第44页 |
(三) 完善对主体的评价制度 | 第44页 |
(四) 改革学校的考试制度 | 第44-45页 |
(五) 加强公众舆论的监督 | 第45-46页 |
结束语 | 第46-4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8-54页 |
附录 | 第54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