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5页 |
1.重金属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| 第16-24页 |
·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| 第16-18页 |
·重金属检测技术的发展 | 第18-20页 |
·溶出伏安法在检测重金属中的应用 | 第20-24页 |
2.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进展 | 第24-30页 |
·化学修饰电极的类型及制备 | 第24-27页 |
·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 | 第27-28页 |
·化学修饰电极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| 第28-30页 |
3.超声应用于电化学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| 第30-34页 |
·超声波的特点与作用类型 | 第30-32页 |
·超声波作用机理 | 第32页 |
·超声应用于电化学的研究进展 | 第32-34页 |
4.微波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与前景 | 第34-38页 |
·微波辐射作用机理和特点 | 第34-36页 |
·微波技术在纳米合成中的应用 | 第36-37页 |
·微波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| 第37-38页 |
5.本论文的工作及意义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
第二章 Nafion修饰铋膜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检测蔬菜中痕量重金属 | 第45-60页 |
1.前言 | 第45-47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7页 |
·Nafion膜的制备 | 第47-48页 |
·样品的预处理 | 第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7页 |
·测定原理 | 第48-50页 |
·bareGC、BFE、NCBFE溶出伏安性能的比较 | 第50页 |
·NCBFE与NCMFE溶出伏安性能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·Bi离子浓度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Nafion厚度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富集时间的影响 | 第53页 |
·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·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| 第55-56页 |
·实际样品检测 | 第56-57页 |
4.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第三章 微波辐射合成Pt纳米粒子/碳纳米管氧化检测水体中痕量砷(Ⅲ) | 第60-72页 |
摘要 | 第60页 |
1.前言 | 第60-61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61-62页 |
·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61-62页 |
·微波辐射合成Ptnano/CNTs纳米复合材料 | 第62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62-70页 |
·Pt_(nano)/CNTs的形貌表征 | 第62-63页 |
·Pt_(nano)/CNTs/GCE的电化学表征 | 第63-64页 |
·Pt_(nano)/CNTs/GCE氧化检测砷(Ⅲ)的电化学响应 | 第64-65页 |
·Cu(Ⅱ)离子的干扰 | 第65-67页 |
·氯离子的干扰 | 第67-68页 |
·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| 第68-69页 |
·实际样品的测定 | 第69-70页 |
4.结论 | 第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第四章 超声—伏安法对饮用水中痕量铅(Ⅱ)和铜(Ⅱ)的检测研究 | 第72-85页 |
1.前言 | 第72-73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73-75页 |
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7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3-75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75-82页 |
·金纳米粒子的AFM表征及其电化学应用 | 第75-76页 |
·超声波应用于电分析化学的作用机理 | 第76-79页 |
·pH值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·超声功率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·富集电压和时间的影响 | 第81页 |
·工作曲线,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| 第81-82页 |
4.应用于饮用水中痕量铅和铜的分析 | 第82-83页 |
5.结论 | 第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第五章 金纳米粒子修饰铂微电极微波—伏安法协同检测铜(Ⅱ) | 第85-100页 |
摘要 | 第85页 |
1.前言 | 第85-86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86-88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86-8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7-88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7页 |
·Pt微电极上Au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| 第88-89页 |
·微波—伏安法协同体系下的温度较正 | 第89-92页 |
·Pt和Au-NPs/Pt微电极对Cu(Ⅱ)的电化学性能响应 | 第92-94页 |
·微波辐射强度影响 | 第94页 |
·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| 第94-96页 |
·标准曲线 | 第96-97页 |
·实际样品测定 | 第97页 |
4.结论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0页 |
附录: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00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