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二、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| 三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| (一)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| (二)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页 |
| 四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| (一) 义务教育 | 第14-15页 |
| (二)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| 第15页 |
| (三) 校际均衡发展 | 第15-16页 |
| 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(一) 文献法 | 第16页 |
| (二) 问卷调查法 | 第16页 |
| (三) 访谈法 | 第16页 |
| (四) 比较分析法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| 一、教育公平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(一) 教育起点公平 | 第18页 |
| (二) 教育过程公平 | 第18-19页 |
| (三) 教育结果公平 | 第19页 |
| 二、全面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和谐社会理论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内涵及标准界定 | 第22-27页 |
| 一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| (一)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| 第22页 |
| (二)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城市市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衡量标准 | 第23-27页 |
| (一) 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认识的误区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衡量城市市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标准 | 第24-27页 |
| 第四章 大庆市市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| 第27-38页 |
| 一、教育投入状况的调查 | 第28-30页 |
| 二、办学条件状况的调查 | 第30-33页 |
| (一) 班数 | 第30页 |
| (二) 班额 | 第30页 |
| (三) 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| 第30页 |
| (四) 校园面积 | 第30页 |
| (五) 体育用地 | 第30-31页 |
| (六) 实验室和专业教室 | 第31页 |
| (七) 生均图书 | 第31-33页 |
| 三、教师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 | 第33-36页 |
| 四、择校情况调查 | 第36-38页 |
| (一) 关于大庆市家长是否进行过择校及择校的原因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大庆市中小学是否存在巨大的差异 | 第37页 |
| (三) 对待择校现象的看法 | 第37-38页 |
| 第五章 大庆市市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一、教育投入不均衡 | 第38-39页 |
| 二、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 | 第39-40页 |
| (一) 大庆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量超编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优秀教师资源集中于优质学校 | 第40页 |
| 三、学生生源分布不均衡 | 第40-41页 |
| 第六章 促进城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| 第41-46页 |
| 一、加大教育投入,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| 第41-42页 |
| (一) 投入专项资金改善薄弱校 | 第41-42页 |
| (二) 建设新型、高标准学校 | 第42页 |
| 二、调整教育布局,整合教育资源 | 第42-43页 |
| (一) 调整撤并薄弱学校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实行优质校与薄弱校通过"结盟"形式捆绑管理 | 第43页 |
| 三、深化教育改革,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| 第43-44页 |
| (一) 推行薄弱校教师补偿政策 | 第43-44页 |
| (二) 规划教师制度性流动机制 | 第44页 |
| 四、科学合理划分学区,均衡分配学生生源 | 第44-46页 |
|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| 附录 | 第50-5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