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丹红琵琶协奏曲《云想·花想》创作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选题缘起与依据 | 第8-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三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页 |
四、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王丹红及其琵琶协奏曲《云想·花想》 | 第12-16页 |
第一节 王丹红音乐创作背景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琵琶协奏曲《云想·花想》创作背景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音乐结构的融合性 | 第16-25页 |
第一节 整体结构分析 | 第16-19页 |
第二节 主题的构成以及主题因素的贯穿 | 第19-23页 |
第三节 不同音乐结构间的融合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结构元素 | 第25-36页 |
第一节 节奏元素多样 | 第25-30页 |
第二节 音高元素体现中国民间旋法 | 第30-33页 |
第三节 力度元素布局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和声与复调的运用 | 第36-48页 |
第一节 纵向多种和声结构共存 | 第36-41页 |
第二节 横向和声兼具功能性与色彩性 | 第41-45页 |
第三节 复调手法的运用 | 第45-48页 |
第五章 配器中的东方韵味与西方油画色彩 | 第48-65页 |
第一节 乐队编制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音色转换与交接 | 第49-53页 |
第三节 织体间的音色整合 | 第53-59页 |
第四节 音色的融合 | 第59-65页 |
第六章 琵琶协奏曲《云想·花想》的艺术特征 | 第65-72页 |
第一节 标题性的表述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诗意性的咏颂 | 第66-67页 |
第三节 “和”的创作观念 | 第67-68页 |
第四节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 | 第68-72页 |
结语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