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特种铁路论文--地下铁路论文

地铁区间隧道列车火灾人员逃生及联络通道设置参数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概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引言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地铁火灾案例分析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地铁区间火灾的特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研究的必要性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隧道火灾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现状分析第16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7-18页
第二章 地铁区间隧道疏散方式及人员逃生伤害判据第18-28页
    2.1 区间隧道疏散方式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纵向疏散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横向疏散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专用服务通道疏散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地铁区间隧道安全疏散设施第20页
    2.2 设有联络通道的人员疏散模式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站台疏散模式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随机停车疏散模式第21-24页
    2.3 人员逃生危险状态的判据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高温下的人员逃生风险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O作用下的人员逃生风险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高温—CO共同作用下的逃生风险判别条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能见度条件下的人员安全判别条件第2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三章 不同控制风速下区间隧道烟气的时变规律研究第28-46页
    3.1 FDS概述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FDS基础控制方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湍流模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燃烧模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辐射热模型第30-31页
    3.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火源的设定及网格的划分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边界条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模拟工况及特征点布设第35页
    3.3 模拟结果分析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烟气扩散变化规律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温度场变化规律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CO浓度场变化规律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能见度场变化规律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四章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人员安全分析研究第46-75页
    4.1 模拟工况的设定第46页
    4.2 无纵向送风时人员的安全分析第4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仅列车侧门开启时人员的安全分析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列车侧门和紧急疏散门均开启时人员的安全分析第52-61页
    4.3 纵向送风为2.8m/s时人员的安全分析第61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仅侧门开启时人员的安全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列车侧门和紧急疏散门均开启时人员的安全分析第66-7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五章 地铁区间隧道联络通道的参数设置研究第75-85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75页
    5.2 人员安全疏散判据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(ASET)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必需安全疏散时间(RSET)第76-78页
    5.3 联络通道参数设定的计算第78-79页
    5.4 设定联络通道参数的数值模拟验证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Pathpinder简介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工况的设置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计算结果分析第80-8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4-8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-8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5-8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2-93页
致谢第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市轨道交通基于时空相关性分析的短时客流预测及行车组织研究
下一篇:城市高铁枢纽选址规划综合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