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注释表 | 第11-12页 |
缩略词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方向 | 第14-20页 |
1.2.1 振动主动控制作动器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2 作动器/传感器配置优化问题 | 第18-20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磁致伸缩作动器设计及建模 | 第22-40页 |
2.1 TERFENOL-D磁致伸缩机理 | 第22-23页 |
2.2 磁致伸缩作动器参数设计 | 第23-30页 |
2.2.1 作动器预压力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2.2 作动器驱动线圈设计 | 第24-28页 |
2.2.3 作动器偏置磁场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2.4 作动器导磁材料导磁率优化 | 第29-30页 |
2.3 磁致伸缩作动器输出模型 | 第30-39页 |
2.3.1 作动器磁—弹性耦合本构模型 | 第31-32页 |
2.3.2 作动器磁化模型 | 第32-37页 |
2.3.3 作动器输出模型 | 第37-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四边固支板及作动器耦合结构建模 | 第40-54页 |
3.1 四边固支矩形板固有振动分析 | 第40-50页 |
3.1.1 假设振型法 | 第40-44页 |
3.1.2 有限元法 | 第44-48页 |
3.1.3 有限元模型静力凝聚 | 第48-50页 |
3.2 薄板结构及作动器耦合结构有限元建模 | 第50-5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作动器位置及其串联刚度联合优化 | 第54-61页 |
4.1 联合优化准则 | 第54-57页 |
4.1.1 联合优化目标函数 | 第54-57页 |
4.2 基于遗传算法的作动器位置及串联刚度的联合优化 | 第57-60页 |
4.2.1 遗传算法理论 | 第57-59页 |
4.2.2 作动器位置和弹簧刚度优化结果 | 第59-6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耦合模型降阶及振动主动控制 | 第61-75页 |
5.1 耦合结构平衡降阶 | 第61-66页 |
5.1.1 平衡系统的定义 | 第61-62页 |
5.1.2 内平衡变换和模型降阶 | 第62-66页 |
5.2 最优控制输出调节器理论 | 第66-67页 |
5.3 基于输出调节器的振动主动控制 | 第67-74页 |
5.3.1 发动机怠速激励控制 | 第67-70页 |
5.3.2 路面不平激励控制 | 第70-7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75页 |
6.2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