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区制居住小区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街区制界定及调查实验数据分析 | 第17-33页 |
2.1 街区制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街区制居住小区 | 第17页 |
2.1.2 街区制小区构成形式 | 第17-19页 |
2.1.3 街区制小区基本特征 | 第19页 |
2.2 调查实验方案设计 | 第19-25页 |
2.2.1 实验必要性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.2 实验目的 | 第20-21页 |
2.2.3 实验原则 | 第21页 |
2.2.4 实验所需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2.5 实验时间及地点 | 第22-24页 |
2.2.6 实验注意事项 | 第24-25页 |
2.2.7 实验方法 | 第25页 |
2.3 交通噪声调查实验数据处理 | 第25-32页 |
2.3.1 车型划分 | 第25-27页 |
2.3.2 交通量数据处理 | 第27-28页 |
2.3.3 车速数据处理 | 第28-30页 |
2.3.4 道路情况统计 | 第30页 |
2.3.5 交通噪声情况统计 | 第30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居住区交通噪声源强模型研究 | 第33-48页 |
3.1 问题提出 | 第33-34页 |
3.2 交通噪声源强预测模型分析 | 第34-41页 |
3.2.1 现有交通噪声源强模型适用性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2.2 交通噪声源强预测模型推导 | 第37-39页 |
3.2.3 交通噪声源强预测模型改进研究 | 第39-41页 |
3.3 交通噪声源强预测模型建立 | 第41-47页 |
3.3.1 电动车源强模型建立 | 第41-43页 |
3.3.2 小型车源强模型建立 | 第43-45页 |
3.3.3 中型车源强模型建立 | 第45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居住区交通噪声传播模型研究 | 第48-59页 |
4.1 研究思路 | 第48页 |
4.2 交通噪声传播衰减因素研究 | 第48-54页 |
4.2.1 声波反射衰减 | 第48-51页 |
4.2.2 地面吸收衰减 | 第51-52页 |
4.2.3 距离衰减 | 第52-54页 |
4.2.4 声屏障衰减 | 第54页 |
4.3 交通噪声传播衰减模型修正 | 第54-58页 |
4.3.1 路面类型修正 | 第54-55页 |
4.3.2 有限长路段修正 | 第55页 |
4.3.3 鸣笛修正 | 第55-57页 |
4.3.4 气象条件修正 | 第57-58页 |
4.3.5 模型总结 | 第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实例分析 | 第59-68页 |
5.1 居住小区概况 | 第59-60页 |
5.2 实际调查情况 | 第60-63页 |
5.2.1 调查布点选取 | 第60页 |
5.2.2 调查时间选取 | 第60页 |
5.2.3 调查结果 | 第60-63页 |
5.3 模型对比分析 | 第63-67页 |
5.3.1 本文的预测模型 | 第63-64页 |
5.3.2 环保部09年声导则预测模型 | 第64-65页 |
5.3.3 模型参数选取 | 第65-66页 |
5.3.4 对比结果 | 第66-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