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1 沥青路面结构层功能分析 | 第12-15页 |
1.2.2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1.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面层结构功能分析 | 第21-29页 |
2.1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 | 第21页 |
2.2 力学指标的选取 | 第21-22页 |
2.3 荷载及计算点位的选取 | 第22页 |
2.4 最大剪应力位置的确定 | 第22-25页 |
2.4.1 不同位置最大剪应力位置的确定 | 第22-24页 |
2.4.2 不同荷载最大剪应力位置的确定 | 第24页 |
2.4.3 不同面层模量最大剪应力位置确定 | 第24-25页 |
2.5 最大拉应力位置确定 | 第25-28页 |
2.5.1 不同位置最大拉应力位置确定 | 第25-27页 |
2.5.2 不同荷载最大拉应力位置确定 | 第27页 |
2.5.3 不同面层模量最大拉应力位置确定 | 第27-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玄武岩纤维类型的选择 | 第29-35页 |
3.1 原材料性能 | 第29-31页 |
3.2 玄武岩纤维沥青软化点试验 | 第31-32页 |
3.3 玄武岩纤维沥青延度试验 | 第32-33页 |
3.4 玄武岩纤维沥青拉拔试验 | 第33-3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基于结构层功能的玄武岩纤维类型的确定 | 第35-52页 |
4.1 下面层ATB-25沥青混合料纤维类型及掺量的确定 | 第35-40页 |
4.1.1 下面层沥青混合料设计级配 | 第35-36页 |
4.1.2 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| 第36页 |
4.1.3 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纤维类型的确定 | 第36-39页 |
4.1.4 下面层最佳纤维掺量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4.1.5 下面层ATB-25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| 第40页 |
4.2 中面层AC-20沥青混合料纤维类型及掺量的确定 | 第40-46页 |
4.2.1 中面层沥青混合料设计级配 | 第40-41页 |
4.2.2 中面层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4.2.3 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纤维类型的确定 | 第42-45页 |
4.2.4 中面层最佳纤维掺量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4.2.5 中面层AC-20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| 第46页 |
4.3 上面层SMA-16沥青混合料纤维类型及掺量的确定 | 第46-51页 |
4.3.1 SMA-16沥青混合料级配 | 第46-47页 |
4.3.2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| 第47页 |
4.3.3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纤维类型的确定 | 第47-49页 |
4.3.4 上面层最佳玄武岩纤维掺量的确定 | 第49-51页 |
4.3.5 上面层SMA-16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| 第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基于层位功能的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优化组合研究 | 第52-77页 |
5.1 沥青路面优化结构 | 第52-54页 |
5.2 沥青混合料动态压缩模量 | 第54-55页 |
5.3 部分连续状态下结构优化 | 第55-68页 |
5.3.1 各层模量与疲劳寿命的函数关系 | 第55-60页 |
5.3.2 基于疲劳寿命指标的合理结构选择 | 第60-64页 |
5.3.3 基于永久变形量的优化结构选择 | 第64-66页 |
5.3.4 基于最大弯拉应变的沥青路面结构优化组合 | 第66-67页 |
5.3.5 优化结构的确定 | 第67-68页 |
5.4 完全连续状态下结构优化 | 第68-76页 |
5.4.1 面层模量与永久变形量的函数关系 | 第70-74页 |
5.4.2 基于永久变形量的结构优化 | 第74-75页 |
5.4.3 基于低温抗裂性能的结构优化 | 第75-7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6章 实体工程 | 第77-83页 |
6.1 实体工程简介 | 第77页 |
6.2 施工工艺 | 第77-79页 |
6.3 玄武岩纤维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现场检测与评价 | 第79-81页 |
6.3.1 压实度试验 | 第79页 |
6.3.2 路面摩擦系数检测 | 第79-80页 |
6.3.3 构造深度检测 | 第80页 |
6.3.4 渗水试验检测 | 第80-81页 |
6.4 后期观测 | 第81-82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附录 | 第89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