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务新媒体语用研究--以微博、微信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(一)“新媒体”定义及其类型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从各个领域对新媒体进行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三)对新媒体+政务服务不同角度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四)对政务新媒体语言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三、语料来源 | 第17-18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政务新媒体的语境类型特征 | 第19-29页 |
一、语境阐释 | 第19-20页 |
二、政务新媒体语境的构成因素及特征 | 第20-26页 |
(一)传播主体 | 第20-21页 |
(二)传播媒介 | 第21-23页 |
(三)传播对象 | 第23-24页 |
(四)传播内容 | 第24-25页 |
(五)传播目的 | 第25-26页 |
三、政务新媒体语境特征 | 第26-29页 |
(一)接近新闻的时效性 | 第26-27页 |
(二)大众传播的虚拟性 | 第27页 |
(三)传播媒介的开放性 | 第27页 |
(四)传播内容的差异性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政务新媒体语用符号 | 第29-40页 |
一、语用符号阐释 | 第29-31页 |
二、政务新媒体语用符号的构成 | 第31-37页 |
(一)文字符号 | 第31-32页 |
(二)静态实图 | 第32-33页 |
(三)静态漫画 | 第33-34页 |
(四)Flash符号 | 第34-35页 |
(五)视频符号 | 第35-36页 |
(六)动态图片 | 第36-37页 |
三、政务新媒体符号语用的特点 | 第37-40页 |
(一)组合种类的多元化 | 第37-38页 |
(二)传播方式的网络化 | 第38-39页 |
(三)修辞作用的前置化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政务新媒体语篇组织 | 第40-55页 |
一、政务微信标题设置 | 第40-49页 |
(一)政务微信标题概说 | 第40-42页 |
(二)政务微信标题的语用表现及策略 | 第42-49页 |
二、政务新媒体语篇行文脉络 | 第49-53页 |
(一)逻辑顺序式 | 第49-50页 |
(二)倒金字塔式 | 第50-53页 |
三、政务新媒体语篇特征 | 第53-55页 |
(一)开头即触核心 | 第53页 |
(二)篇幅自由灵活 | 第53页 |
(三)结构清晰明确 | 第53-55页 |
第五章 政务新媒体语体特征 | 第55-67页 |
一、语体阐释 | 第55-56页 |
二、政务新媒体语体特征的继承与借鉴 | 第56-64页 |
(一)对公文语体的继承 | 第56-58页 |
(二)对网络语体的借鉴 | 第58-64页 |
三、政务新媒体语体的性质 | 第64-67页 |
(一)交叉融合性 | 第64页 |
(二)内部差异性 | 第64-67页 |
第六章 对政务新媒体语用的建议 | 第67-75页 |
一、坚持适应语境的语用原则 | 第67-71页 |
(一)合作原则的灵活运用 | 第67-69页 |
(二)显著原则的巧妙运用 | 第69-71页 |
二、采用恰当的语用策略 | 第71-75页 |
(一)包装策略 | 第72-73页 |
(二)亲和策略 | 第73-75页 |
结语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