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1-16页 |
1.2.1 风干肠发酵剂 | 第11-13页 |
1.2.2 风干肠中酶的作用 | 第13-15页 |
1.2.3 风干肠的工艺参数 | 第15页 |
1.2.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自然发酵风干肠微生物多样性及产蛋白酶和脂肪酶菌株筛选 | 第16页 |
1.3.2 目标菌株产脂肪酶和蛋白酶类型及条件和作用 | 第16-17页 |
1.3.3 主要微生物的发酵性能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31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8-21页 |
2.1.1 药品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2 溶液与培养基 | 第19-21页 |
2.1.3 仪器 | 第21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1-30页 |
2.2.1 风干肠中微生物分离与筛选 | 第21-22页 |
2.2.2 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2页 |
2.2.3 细菌DNA提取 | 第22-23页 |
2.2.4 真菌DNA提取 | 第23-24页 |
2.2.5 PCR扩增 | 第24-25页 |
2.2.6 2%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25页 |
2.2.7 菌株鉴定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25-26页 |
2.2.8 脂肪酶活性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2.9 蛋白酶活性测定 | 第27页 |
2.2.10 脂肪酶和蛋白酶最适宜反应条件 | 第27-28页 |
2.2.11 蛋白质含量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2.12 风干肠制作 | 第29页 |
2.2.13 风干肠质构分析 | 第29页 |
2.2.14 风干肠感官评价 | 第29-30页 |
2.2.15 产品得率及p H值 | 第30页 |
2.3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自然发酵风干肠微生物多样性及产蛋白酶和脂肪酶菌株筛选 | 第31-46页 |
3.1 风干肠中主要微生物的分离 | 第31-33页 |
3.2 产蛋白酶和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| 第33-35页 |
3.3 产蛋白酶和脂肪酶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35-41页 |
3.3.1 形态观察 | 第35-36页 |
3.3.2 不同温度条件分离菌株生长研究 | 第36-38页 |
3.3.3 不同p H值条件分离菌株生长研究 | 第38-40页 |
3.3.4 最适宜条件下分离菌株生长曲线 | 第40-41页 |
3.4 主要微生物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41-44页 |
3.4.1 主要微生物基因组的提取与PCR扩增 | 第41-42页 |
3.4.2 主要产蛋白酶和脂肪酶微生物的测序 | 第42-43页 |
3.4.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43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目标菌株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类型条件和作用 | 第46-70页 |
4.1 蛋白酶的种类和特性 | 第46-53页 |
4.1.1 蛋白酶的种类与活力 | 第46-47页 |
4.1.2 蛋白酶最适宜反应温度 | 第47-50页 |
4.1.3 蛋白酶最适宜反应p H | 第50-53页 |
4.2 脂肪酶的种类及特性 | 第53-67页 |
4.2.1 脂肪酶的种类与活力 | 第53-55页 |
4.2.2 脂肪酶最适宜反应温度 | 第55-62页 |
4.2.3 脂肪酶最适宜反应p H | 第62-67页 |
4.3 蛋白质含量测定 | 第67-6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5章 主要微生物的发酵性能 | 第70-75页 |
5.1 风干肠的制作 | 第70-71页 |
5.2 质构分析 | 第71-72页 |
5.3 感官评价 | 第72-73页 |
5.4 PH值及产品得率 | 第73-74页 |
5.4.1 pH值 | 第73-74页 |
5.4.2 产品得率 | 第7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7页 |
创新与不足 | 第76页 |
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