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问卷调查法 | 第13页 |
1.3.2 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1.3.3 规范分析法 | 第13页 |
1.3.4 实证分析法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框架 | 第14-1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4-17页 |
1.5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| 第18-29页 |
2.1 文献综述 | 第18-25页 |
2.1.1 关于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1.2 关于教师绩效工资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2.1.3 关于学生学业表现和教师绩效工资关系的研究 | 第21-24页 |
2.1.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24-25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5-29页 |
2.2.1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 | 第25页 |
2.2.2 教育公平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3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6页 |
2.2.4 绩效技术理论 | 第26-29页 |
第3章 研究设计 | 第29-38页 |
3.1 研究设计与实施 | 第29-32页 |
3.1.1 样本选取 | 第29-30页 |
3.1.2 样本分布 | 第30-32页 |
3.2 相关概念定义 | 第32页 |
3.2.1 学生学业表现 | 第32页 |
3.2.2 教师绩效工资 | 第32页 |
3.3 研究数据的收集 | 第32-35页 |
3.4 样本收集的质量控制 | 第35页 |
3.5 实证分析法 | 第35-38页 |
3.5.1 描述性统计法 | 第35-36页 |
3.5.2 实证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绩效工资的现状分析 | 第38-43页 |
4.1 学生学业表现现状 | 第38-39页 |
4.2 我国西北农村地区教师绩效工资的现状 | 第39-41页 |
4.2.1 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收入现状 | 第39页 |
4.2.2 不同地区教师绩效工资现状 | 第39-40页 |
4.2.3 不同类型的教师绩效工资现状 | 第40页 |
4.2.4 不同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标准的现状 | 第40-41页 |
4.3 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现状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的相关分析 | 第43-50页 |
5.1 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的回归分析 | 第43-46页 |
5.2 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的异质性分析 | 第46-50页 |
5.2.1 学生学业表现与不同性别的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的相关性 | 第46-48页 |
5.2.2 学生学业表现与不同教龄的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的相关性 | 第48-5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0-55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0-52页 |
6.1.1 学生的学业表现现状 | 第50-51页 |
6.1.2 教师对绩效工资的态度 | 第51页 |
6.1.3 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1页 |
6.1.4 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对绩效工资态度的异质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6.2 启示与建议 | 第52-53页 |
6.2.1 建立以“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”为导向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| 第52页 |
6.2.2 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 | 第52页 |
6.2.3 以学生总体学业表现作为考核教师绩效工资的指标 | 第52-53页 |
6.2.4 充分发挥学校对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的自主权 | 第53页 |
6.2.5 对教师绩效要兼顾绩效分析与原因分析 | 第53页 |
6.3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