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及思路 | 第8-10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(一) “格物致知”思想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(二) “活动体验”专题教学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“格物致知”与“活动体验”的理论内涵和相互关系 | 第15-33页 |
第一节 “格物致知”思想的理论内涵 | 第15-19页 |
一、“物”与“知”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| 第15-17页 |
二、“格”与“致”的涵义及要求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“活动体验”的理论渊源 | 第19-28页 |
一、关于“活动式”教学 | 第19-21页 |
二、关于“体验式”教学 | 第21-25页 |
三、“活动”与“体验”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| 第25-28页 |
(一) 在活动中体验是文学产生和文学接受一贯的法门 | 第25-27页 |
(二) “活动体验”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新需要 | 第27页 |
(三) “活动”使“体验”落到实处,“体验”使“活动”明确目的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“格物致知”与“活动体验”的相互关系 | 第28-33页 |
一、“格物致知”与“活动体验”的内在联系 | 第29-31页 |
二、“活动体验”贯彻“格物致知”精神的必要性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“活动体验”专题的教材分析 | 第33-46页 |
第一节 “活动体验”专题的课文特点 | 第33-41页 |
一、题材比较开放,文体丰富多样,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| 第33-36页 |
二、便于综合性学习,适合采用研习、探讨、活动等多种课型 | 第36-38页 |
三、促进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提升,弥补了新教材偏重人文性的缺陷 | 第38-41页 |
四、突破了单一的篇章阅读,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 | 第41页 |
第二节 “活动体验”专题的编排意图 | 第41-46页 |
一、吸取实用主义的合理内核,倡导以方法、能力为取向的教学评价 | 第42页 |
二、迎合高中生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的需要 | 第42-44页 |
三、丰富和发展语文教学体系,为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“格物致知”指导下的“活动体验”教学建议 | 第46-59页 |
第一节 “活动体验”教学的基本要求 | 第46-51页 |
一、以人为格:以人为本,主体主导并重 | 第46-47页 |
二、以书为格:开发资源,广泛阅读素材 | 第47-48页 |
三、以生活为格:贴近生活,弘扬“大语文观” | 第48-49页 |
四、以活动为格:自主合作,以活动促发展 | 第49-50页 |
五、以课程目标为格:紧扣语文,全面提高素养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“活动体验”专题的教学策略 | 第51-59页 |
一、在活动中体验,将“体验”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| 第51-53页 |
二、“知识、能力、素质”三位一体,贯穿于活动教学全过程 | 第53-54页 |
三、注重双边互动,构建多重对话平台,借此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| 第54-56页 |
四、注意创设活动教学情境,吸引学生自然自发投入 | 第56-57页 |
五、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差距,增强灵活性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关于“活动体验”专题的一些思考 | 第59-75页 |
第一节 “活动体验”教学可能存在的误区 | 第59-63页 |
一、含糊的教学目标 | 第60-61页 |
二、感性的教学过程 | 第61-62页 |
三、片面的教学评价 | 第62-63页 |
四、局促的实施空间 | 第63页 |
第二节 “格物致知”指导下的“活动体验”优化设计 | 第63-75页 |
一、“体验”之外,更要三维教学目标并重 | 第64-66页 |
二、紧扣“语文”学科,避免形式化 | 第66-68页 |
三、与其他两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结合着开展 | 第68-71页 |
四、将“体验”深化为“体悟” | 第71-72页 |
五、与主题班会相结合,给予“活动体验”更大的空间 | 第72-75页 |
结语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说明 | 第78-7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