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诵读教学陶冶性历史渊源 | 第12-14页 |
(一) 中国汉语教学的陶冶性历史渊源 | 第12-13页 |
(二) 中国诵读教学的陶冶性历史渊源 | 第13-14页 |
二、诵读教学陶冶性的现实基础 | 第14-16页 |
(一) 对诵读教学陶冶性美学功能的理论研究不够 | 第15页 |
(二) 对诵读教学陶冶性的认识不清,思想不重视 | 第15-16页 |
(三) 教师的范读过少,诵读教学的陶冶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| 第16页 |
(四) 流于形式学生受益面狭小 | 第16页 |
三、诵读教学陶冶性的理论依据 | 第16-18页 |
(一) 诵读教学陶冶性的心理学依据 | 第16-17页 |
(二) 诵读教学陶冶性的语文教育学依据 | 第17页 |
(三) 诵读教学陶冶性的诵读学依据 | 第17-18页 |
四、诵读教学陶冶性美学价值和美育功能 | 第18-21页 |
(一) 诵读教学陶冶性的美学价值 | 第18-20页 |
1. 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 | 第18页 |
2.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| 第18-19页 |
3. 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情操 | 第19-20页 |
(二) 诵读教学陶冶性的美育功能 | 第20-21页 |
五、诵读教学陶冶性实施策略 | 第21-35页 |
(一) 诵读教学陶冶中教师的基本素质分析 | 第21-25页 |
1. 诵读教学陶冶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| 第22-23页 |
2. 诵读教学陶冶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分类 | 第23-25页 |
(二) 诵读教学陶冶中学生的基本素质分析 | 第25-26页 |
1. 在诵读教学陶冶中学生应具备的文本认知能力 | 第25页 |
2. 学生情感世界现状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 学生情感世界与文本的契合点 | 第26页 |
(三) 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实现陶冶性的途径 | 第26-28页 |
1. 了解自我,扬长避短 | 第26-27页 |
2. 相信自我,教学相长 | 第27页 |
3. 超越文本,坚持范读 | 第27-28页 |
4. 超越课堂,走向生活 | 第28页 |
(四) 学生在诵读教学中实现陶冶性的途径 | 第28-34页 |
1. 挖掘潜质,培养情感 | 第28-29页 |
2. 感知文本,把握基调 | 第29-30页 |
3. 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 | 第30-31页 |
4. 掌握技巧,提高技能 | 第31-34页 |
(五) 诵读教学陶冶性实施活动策划 | 第34-35页 |
1. 开设配乐诵读课 | 第34页 |
2. 开展美文诵读比赛 | 第34页 |
3. 课本剧的表演活动 | 第34-35页 |
4. 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和使用诵读网络平台 | 第35页 |
六、诵读教学陶冶性实施教学案例 | 第35-41页 |
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注释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