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物理利用“学案”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--以云大附中初中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.1 促进素质教育 | 第9-10页 |
1.2.2 促进学校发展 | 第10页 |
1.2.3 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| 第10-11页 |
1.2.4 促进教师的成长 | 第11页 |
1.3 研究现状及不足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存在不足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| 第14-24页 |
2.1 “学案”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2 利用“学案”教学的概念 | 第15页 |
2.3 教学有效性 | 第15页 |
2.4 利用“学案”教学的理论依据 | 第15-18页 |
2.4.1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4.2 最近发展区理论 | 第16页 |
2.4.3 人本主义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4.4 有意义学习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5 “学案”的编写要求 | 第18-24页 |
2.5.1 编写原则 | 第18-20页 |
2.5.2 编写程序 | 第20-22页 |
2.5.3 注意事项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实验方案及教学实践 | 第24-60页 |
3.1 研究方案设计 | 第24页 |
3.1.1 研究假设 | 第24页 |
3.1.2 情况调查设计 | 第24页 |
3.1.3 教学实践设计 | 第24页 |
3.2 情况调查 | 第24-27页 |
3.2.1 实验前调查 | 第24-27页 |
3.2.1.1 调查目的 | 第25页 |
3.2.1.2 调查对象及方法 | 第25页 |
3.2.1.3 调查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2.2 实验后调查 | 第27页 |
3.3 教学实践 | 第27-60页 |
3.3.1 实验设计 | 第27-29页 |
3.3.1.1 确定变量 | 第27-29页 |
3.3.1.2 实验效果检测指标 | 第29页 |
3.3.1.3 实验对象选取 | 第29页 |
3.3.1.4 实验方法和时间 | 第29页 |
3.3.1.5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| 第29页 |
3.3.2 教学实施 | 第29-32页 |
3.3.2.1 课前准备 | 第30页 |
3.3.2.2 课中实施 | 第30-31页 |
3.3.2.3 课后反思 | 第31-32页 |
3.3.3 教材分析与案例展示 | 第32-58页 |
3.3.3.1 教材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.3.2 利用“学案”教学的实施方案 | 第33-34页 |
3.3.3.3 案例展示 | 第34-58页 |
3.3.4 案例分析 | 第58-60页 |
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0-67页 |
4.1 考试成绩及分析 | 第60-64页 |
4.1.1 前测 | 第60-61页 |
4.1.2 后测 | 第61-64页 |
4.2 学习兴趣及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2.1 前测 | 第64页 |
4.2.2 后测 | 第64-65页 |
4.3 教师再调查 | 第65-67页 |
4.3.1 调查目的 | 第65页 |
4.3.2 调查对象及方法 | 第65页 |
4.3.3 调查分析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 | 第67-71页 |
5.1 研究总结 | 第67-68页 |
5.1.1 学生方面 | 第67-68页 |
5.1.2 教师方面 | 第68页 |
5.1.3 学校方面 | 第68页 |
5.2 存在问题 | 第68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