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4页 |
1 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7-8页 |
2 有关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8-13页 |
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3 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4页 |
第1章 “海顿四重奏”创作背景 | 第14-24页 |
1.1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概况 | 第15-17页 |
1.1.1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梳理 | 第15-16页 |
1.1.2 古典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“缩影” | 第16-17页 |
1.2 古典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体裁背景 | 第17-20页 |
1.2.1 弦乐四重奏形成的历史背景 | 第18-19页 |
1.2.2 弦乐四重奏形成的社会背景 | 第19-20页 |
1.3 古典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的风格背景 | 第20-24页 |
1.3.1 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 | 第20-22页 |
1.3.2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状况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“海顿四重奏”的体裁创意 | 第24-39页 |
2.1 主题呈示的独特性 | 第25-30页 |
2.1.1 四件乐器“相辅相成、相濡以沫” | 第25-29页 |
2.1.2 圣咏与赋格——“致敬传统、致敬时代” | 第29-30页 |
2.2 音乐结构的独特性 | 第30-39页 |
2.2.1 套曲结构中新的“生命力” | 第31-33页 |
2.2.2 奏鸣曲式对音乐贯穿的独特意义 | 第33-36页 |
2.2.3 贝多芬的“先驱”——将结尾写成第二展开部 | 第36-39页 |
第3章 “海顿四重奏”风格的多元化解读 | 第39-63页 |
3.1 对话风格 | 第39-47页 |
3.1.1 “赋格式”对话 | 第39-42页 |
3.1.2 “轮奏式”对话 | 第42-44页 |
3.1.3 “应答式”对话 | 第44-47页 |
3.2 半音化风格 | 第47-53页 |
3.2.1 半音化的“情感表达” | 第47-49页 |
3.2.2 和声与调性的“丰富性” | 第49-51页 |
3.2.3 体裁的“修辞化”手段 | 第51-53页 |
3.3 古典风格 | 第53-63页 |
3.3.1 统计学语境中的“古典风格” | 第54-59页 |
3.3.2 罗森语境中的“古典风格” | 第59-63页 |
结语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后记 | 第68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