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绪论 | 第6-16页 |
0.1 选题缘由与意义 | 第6-7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12页 |
0.2.1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| 第7-10页 |
0.2.2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0.3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2-16页 |
0.3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0.3.2 形式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| 第12-16页 |
第1章 《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》的创作背景 | 第16-28页 |
1.1 《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》诞生的历史环境 | 第16-21页 |
1.1.1 “浪漫主义”与“诗化”时代的到来 | 第17-19页 |
1.1.2 十九世纪早期钢琴音乐的新面貌 | 第19-21页 |
1.2 肖邦在巴黎早期的生活:1832- | 第21-25页 |
1.2.1 “漂泊的波兰人”:1832- | 第21-23页 |
1.2.2 “马略卡”之旅:1838- | 第23-25页 |
1.3 创作始末:“悲情意涵”的历史追溯 | 第25-28页 |
1.3.1 作品中的“悲情意涵”的产生缘由 | 第25-26页 |
1.3.2 追溯作品“悲情意涵”的历史定位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从文本中解读“悲情意涵”的形式语言特征 | 第28-47页 |
2.1 旋律特点分析:作品形式语言的“整体性”解读 | 第29-37页 |
2.1.1 十个体现“悲情意涵”的主要特点旋律分析 | 第30-35页 |
2.1.2 特点旋律的“整体性”特征 | 第35-37页 |
2.2 和声特点分析:作品形式语言的“逻辑性”解读: | 第37-42页 |
2.2.1 音乐形象与和声之间的关系初探 | 第37页 |
2.2.2 和声分析:“悲情意涵”与音乐形象塑造的逻辑关系 | 第37-42页 |
2.3 曲式结构特点分析:作品形式语言的“内在性”解读 | 第42-45页 |
2.3.1 作品中“内在性”特征的具体体现 | 第42页 |
2.3.2 曲式结构分析:“悲情意涵”与结构功能的包容性关系 | 第42-45页 |
2.4 总结 | 第45-47页 |
第3章 从传统奏鸣思维中解读作品“悲情意涵”的形式语言特征 | 第47-57页 |
3.1 从18世纪“对比性”思维的发展看“悲情意涵”的形式语言 | 第47-53页 |
3.1.1 “对比性”思维在巴洛克晚期和古典时期的发展 | 第48-50页 |
3.1.2 “对比性”思维在作品中“悲情意涵”形式语言方面的体现 | 第50-53页 |
3.2 从18世纪“多元统一性”思维的发展看“悲情意涵”的形式语言 | 第53-56页 |
3.2.1 传统体裁的“多元统一性”思维在历史中的发展 | 第53-54页 |
3.2.2 “多元统一性”思维在作品中“悲情意涵”形式语言中的体现 | 第54-56页 |
3.3 总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